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397章 空中制胜论(2 / 2)

随着排水量的提升,“昆仑山”级不再如“燕山”号那般“裸奔”,而是设有了一定的装甲防护。

其侧舷水线装甲带的最大厚度为105毫米,机库下方甲板装甲的最大厚度为80毫米,其他部位则布有不同程度的防弹片装甲。

舰体的水下防护做得很是到位,拥有完整的鱼雷防御系统,并配合双层底和水密分区设计,以及高效的注排水系统。

此外,在包括消防系统在内的损管设施方面,则向来为华夏海军所重视,当然被设计得十分健全。

在舰载武器上,国防军从一开始就认为,航空母舰若直接投入海上炮战,根本不会产生多大的价值,反倒更容易成为敌方的活靶子。

因此“昆仑山”级也只是安装了用于近程防御和防空用的火炮,包括十二门1917年型40倍径100毫米高射炮,和十座双联装1925年型70倍径37毫米高射炮。

其实华夏国防军之所以大力发展航空母舰,并不单单是基于对这一舰种的看重,很大程度则更是出于对于飞机这种仍属新锐的装备所抱有的期许。

诚然,在诞生后的二十多年间,飞机的技术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并且在经历的战争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军用飞机展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战略和战术价值,一种称作“空中制胜论”的,认为空军可以独立进行战争并决定战争结局的军事理论,被提出并逐渐为世人关注。

第一个系统阐述这项理论的,是意大利军事家朱里奥·杜黑,他在1921年出版的《制空权》中,对空中作战的各项概念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论述。

同一时期,持有类似观点的还有英国空军创建人休·蒙塔古·特伦查德,和美国独立空军倡导人威廉·米切尔等人。

华夏方面也在很早的时候便开始注意到飞机在军事领域的价值,因而十分注重相关技术的发展和部队的建设,并且在实战中有过成功的应用,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

国防军对空中力量的建设是极为重视的,但在大力发展陆军和海军的航空部队的同时,却暂时没有像英国、意大利等国那般,组建起独立的空军部队,这与当下的飞机技术有着很大的关系。

1920年代,正是双翼式飞机的鼎盛时期,航空技术上的日臻成熟,让各国在飞机的设计风格上总体趋于一致,再难见到以往那些形式各异的奇特创意了。

可当人们对于空中作战愈发寄予厚望之时,对飞机性能的要求也就水涨船高起来。

然而此时占据主流的双翼式飞机却由于自身的结构特点,令其在朝着飞得更快、更高、更远和结构更强的方向进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了瓶颈。

解决这些问题之前,包括华夏在内的许多国家,在设立具有战略意义的独立空军时,都难免要产生诸多的犹豫。

若想真正的打消这些顾虑,就只有等到全新的金属结构的单翼式飞机开始大放异彩,突破性能的局限之时。

不过这些新式飞机已经悄然问世,相信要不了多久就将克服初期的技术难关,开始大行其道,全面的取代双翼式飞机了。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