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的回信很快送到了曹操手中。
曹操觉得这就可以名正言顺地退兵了,结果却却令他大失所望。
曹操本以为荀彧能够揣摩出自己的心思,给自己写一封回信言明利害,指出当务之急是立刻退守许昌。
然后曹操再拿着荀彧的回信让官渡战场上的文武们传阅一番,让大家都对撤兵一事表示支持。
没想到的是,荀彧却写来了一篇荡气回肠的策论,什么“天之将明,其黑尤烈”,什么“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什么“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什么“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云云。
总而言之,荀彧就是不想让曹操撤兵,希望他一直在官渡坚持下去。
曹操拿着荀彧的回信不禁哭笑不得、长吁短叹起来。
大道理人人都能讲出来,可你荀彧怎么也得给出点儿具体建议吧。
到底是怎么个坚持,或者怎么能看到希望,找来找去信中却完全没有,全是一些冠冕堂皇的话。
曹操有些犹豫起来,打算等郭嘉的回信来了再说,看看他又是如何分析形势的。
如果他也跟荀彧一个意思,那么就是再苦再难,也得继续坚持下去。
可是曹操等来等去,每天望眼欲穿,却迟迟没有郭嘉的书信送来。
曹操觉得郭嘉是不会给他回信了,目前的形势也已经很明朗了,荀彧的意思是继续坚守,郭嘉则是保持沉默。
这一日,曹操又把荀攸找了过来,想听听他的意见。
“公达,此番我们官渡战场上的情况,你也都看到了,伤亡十分惨重,袁绍又攻势一浪高过一浪,实在让人防不胜防。眼下我们的粮草也快断了,你觉得我们后面该如何是好啊?”曹操一脸无奈地问道。
荀攸与荀彧、郭嘉不同。
荀彧、郭嘉此番都没有随军出征,而是在许昌镇守。
无论是白马之战、延津之战,还是现在的官渡之战,荀攸是自始至终都参与了这场战争。
白马之战和延津之战本来就是兵行险着,靠着运气和一些阴差阳错的因素而侥幸获得的胜利,但官渡则截然不同。
官渡是主战场,容不得半点马虎,只能用实力说话。
在官渡战场上,亲身经历的每一个人都心知肚明,曹操根本不是袁绍的对手。
这几个月下来,曹军早就元气大伤了。
若是再死撑下去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本来荀攸也想跟曹操建议,让他先撤回许昌,以免不必要的伤亡。
先保存住自己的实力,等恢复元气了再说。
袁绍若是再追到许昌的话,势必又要拉长他的补给线,也必然会使他更难取胜。
但就在荀彧给曹操写完了书信的同时,为了确保能够让曹操继续留在官渡,荀彧又给荀攸写了一封密信,让荀攸也劝曹操不能退兵。
荀彧认为,荀攸是前线的军师,有他在曹操面前说话,比自己的书信更加具有说服力。
荀彧与荀攸都出自颍川荀氏,虽然荀攸比荀彧年长好几岁,但荀彧的辈分大,是荀攸的叔叔。
对于荀彧的意见,荀攸不得不慎重考虑。
于公,荀彧是朝中德高望重的忠臣,他一说话,几乎满朝文武没人敢不给他面子。
于私,荀彧又是荀攸的亲叔叔,长辈的意愿,晚辈又怎么能违抗呢?
也许荀攸有更深层次的考虑,毕竟他在曹操身边的时间更长。
所以此时曹操让荀攸拿主意,荀攸也是两头为难,直感到忠孝难两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