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一百七十四章:聪明人都科举去了(2 / 2)

单单靠中国的冶炼钢铁,或者葡萄牙人的火炮制造,都难以达成这一条件。

当然现在时机不对,朱由校的想法是,先开设同文馆,翻译一些西方的基础科学书籍、技术书籍,让一些聪明人对这些东西产生兴趣。

借着同文馆招收翻译的同时,可以招收一些喜欢这些东西的人。

下一步就是设立皇家科学院,将那些喜欢研究技术,却又想着靠科举当官的人,比如王徵这种,吸纳进入皇家科学院。

给这些人授予官职,给予巨大的荣誉,让社会风气慢慢改善,能够接受研究科学技术也是一条出路。

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后世一些小说动不动利用一二十年,整个社会进入工业化,接着开始了什么民主宪政,要么君主立宪,要么直接玩西方那一套选举,只能说是痴心妄想。

甚至朱由校为了防止这一套走不通,他才让王徵去教宫里那些六根清净的小太监们,学习西学。

让他们学习这些,比让他们出去监军,或者学习他们前辈玩弄权术,对社会有用的多。

想到这里,朱由校决定前往内书堂瞧瞧。

朱元璋为了防止太监干政,下令不允许太监识字,可后来发现太监不识字,很多工作做不了,于是又选了一些识字的太监掌管典簿、文籍。

到永乐时候,便开始选拔十岁上下的小太监教他们读书。

到了朱瞻基的时候,正式设置内书堂,选翰林四位教小太监读书。

也正是因为这个措施,才使得土木堡战神将永乐留下的勋贵几乎一锅端之后,还能利用太监制衡文官集团。

否的话,明朝的文官一家独大,也只有道士皇帝这种有手腕的人,才能驾驭得了。

或者像万历皇帝这样,躲在皇宫不上朝,最终导致朝政崩坏。

来到内书堂,恰巧是王徵在教算学。

他们这个年纪在后世大概是三四年级的样子,正是调皮捣蛋的时候。

可在内书堂可没有人敢调皮捣蛋,皇宫是最讲规矩的地方,不守规矩,运气不好别打死也就打死了。

这些人,也不知道能不能出一个数学家、或者物理学家之类的人才。

对西学的研究,其实王徵比徐光启要强。

毕竟徐光启这些年一直在做官,王徵考了这么多次才考上,除了运气不好之外,平时研究西学占据了大量的时间。

听了一会,朱由校转身离开。

当初自己选择王徵选对了,他这个岁数对于仕途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追求,这么多年也只是想考中个进士。

现在成了进士,做了官,可以说人生无憾,现在能够教授这些小太监西学,闲暇的时候,也能研究研究西学,简直不要太惬意。

当初朱由校还怕他不乐意,后来才知道,能到内书堂教书,对于一些翰林来说,这是一份好差事。

现在的内阁大学士沈紘、徐光启,都曾经在内书堂教过书。

如果说内阁大学士都是从翰林走出来,那么司礼监的太监们,则都是从内书堂走出来的。

很多内书堂的教书先生,后来入了阁,司礼监的秉笔们,搞不好就是当年他们的学生。

这也是文官和太监们的制衡之道,制衡也不能一味的对抗,那样很容易内耗,对抗之中有合作,一起把皇帝交代的事情办好,这才是皇帝想要看到的。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