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62章 我们和离吧(1 / 2)

“公子问小人,小人倒还算认识几个字呢,是鬼字旁的那个魏。”

谢怀则没什么表情,倒是双福担心的看了他好几眼。

“说起魏娘子,真是女中豪杰,她那脂粉铺子开的云州好些城都有,都开到京城去了,而且她有大义,今年联合我们这些小商户,上报城太守,给我们减免了一点住税,有些拿自家菜和一些货郎有点小手艺的人,一个月赚不到五两银子,都不必交住税了,这可是大功德,咱们这些商户,尤其那些挑着自家东西卖点补贴家用的小商人,都感激她。”

大临商税重,本地商户交住税,外地途径此处的商户交过税,什么船舶税、路桥税,各种名目,拉拉杂杂足有二十多种。

就连农户卖点自家园子的菜,也要算成商户,没有银钱就要以物去抵,而一个月售卖不满五两银子,都不再收住税,对那些做点小买卖补贴家用的,实在是大好消息,毕竟一百钱对大商户和官员老爷们什么都不是,还不足一杯喝茶钱,可对于小民来说,便是大一笔补贴,总能让日子过得宽裕些。

“这个魏娘子,倒是体恤小民多艰,不过这样一来,云城的税要怎么收呢。”

小二嘿嘿一乐:“咱们云城开了口岸,有了中转司,好些外头的商人都进来做生意了,您瞧瞧咱们这小店的大堂,都坐满了,那是什么地方来的商人都有,大家都能多赚银子,就算是交税交的也心甘情愿不是,而且听闻那魏娘子还是中转司的大总管呢,人家可是这个。”

小二申了个大拇指:“魏娘子家的小公子年纪小,正是调皮的时候,只是同咱们也没这般过,公子若实在想要个说法,去点绛阁寻便是了,张掌柜总会赔您个几十两,只是看着这位公子如此气度不凡,也不像缺钱的啊。”

“去去去,你说什么呢,我们公子是什么人,还能跟个小孩子计较不成。”

小二嘿嘿两声,拱拱手:“小人多嘴多嘴,客官慢用啊。”

双福感叹:“没想到这位魏娘子,倒是十分有本事,叫这个茶楼的小二都佩服,居然担心咱们找那小崽子的麻烦。”

“她虽是女子,却怜悯百姓,更愿意为朝廷效力,为百姓做主,这一点,很多官员都不如她。”

“说来,二姑娘不是嫁到了云城,貌似是这位魏娘子的弟弟?虽然只考了个童生,可魏娘子家私若如此丰厚,想来二姑娘过得不会太窘困,主子您可是给了不少陪嫁呢,这一回停留在云城,不如,去看看二姑娘?”双福试探性的问。

谢怀则早就听说过这个魏娘子,朝廷中的事,基本没有他不知道的,哪怕他远在林城。

李大人算是比较传统的封建士大夫,居然破例推荐了一个小娘子,而那小娘子也真的去户部复账,到今年单就一个云城中转司,便给国库贡献了五百万两白银。

因为此事,京城门下省的李大人,地方上的海大人都升了官,虽然在他接连取得大捷,一举挫败大临的心腹大患羌奴人下,光芒到底显得暗淡了些。

而这一切,他听陛下说,都是因为那个神秘的魏娘子。

不知其闺名,只知她本名姓魏,夫家是京城人士,但因为夫君早亡,在京城过不下去了,便到了云城开始做生意,这个女人,就宛如凭空冒出来的一般。

此女很有本事,陛下甚至都动过心思把她收入后宫,给个象征性位份,防止有人借着她的婚姻生出事端,以防她被后党拉拢走。

但最后也作罢了,此女无心高攀,说先夫去后,就不想再嫁人,陛下又不是什么见色起意的昏庸君主,更是连面都没见过,只是想收拢人才为自己所用,自然不会强行逼迫反而失了人心。

但陛下是为此女撑腰的。

她便是出入户部,因为寡居的缘故要避嫌,也是身着素衣带着面纱,倒是让那些老古董心里舒坦了不少。

听着传闻,是个正经女子。

他早就知道这么个人,却也只是随口问问,一听说姓魏,就习惯性会问一句,是哪个卫?

仿佛这样问,能让她死而复生似的。

他比任何人都知道,这根本就不可能,也知道不是哪个姓卫的女子,都是她。

他的窈窈的确有主意,恭顺的外表下藏着许许多多胆大包天的心思,但她绝不是那个魏娘子,不会有那么大的本事。

“你看着安排,递上拜帖,瞧瞧去看,不必声张。”

这个魏娘子如此有手腕,是个拎得清的,既然能拜托李大人来提亲,也知道卫好背后的后台,是他,绝不会苛待卫好。

谢怀则一直看着窗外发呆,忽然嘴角勾了一下,双福还好奇,到底什么事让自家世子居然高兴了一点,也探头去看。

看到的除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便是那个锦衣三头身的熊孩子,他正被丫鬟抱着,重新买了个糖葫芦。

这,也值得高兴?双福不太理解。

“我那孩儿若是还活着,如今,也有三岁了。”

双福浑身鸡皮疙瘩都要起来了,从卫主子离开到现在,三年多了,便是再深爱,也慢慢淡忘了吧,而他们世子,平日表现得很正常,酒也不喝了,完完全全就恢复到之前,卫主子没出现时的样子。

虽然这些年在外面,不怎么回公府,也不近女色。

可之前他们世子,也是这样,不近女色啊,如今家里那位世子夫人,却是可有可无,现在升了淮渭和燕云十六州的副总督,要长期在外,不能回京,老夫人把世子夫人送了来,除了催子嗣就是催子嗣。

今年开始,他们世子,连卫主子的名字,都很少提起了,现在又忽然冒出这么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