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西山跟着杨见山离开小山村,确实没有什么好说的。
离开的时候,李西山多看了两眼小山村路口的一个破旧石碑,铜罗村三个字还能看出来,只不过长年累月没有墨笔描绘,看起来十分费劲。
铜罗村以前有个铜矿,罗家是大姓,数百年来,村里零零碎碎以出卖铜矿为生,更主要的谋生手段,其实还是种地,那时候的铜罗村,土地并不是特别贫瘠。
后来来了一位读书人,姓陈,还有秀才功名,落户后娶了罗家话事人的女儿为妻,之后铜罗村就在陈秀才的带领下开始提炼铜矿石,打造铜器,除了江陵郡使用之外,还远销重山郡。
铜罗村走上致富之路,铜矿石被大量开采,陈秀才成了铜罗村的大英雄,一直到铜矿枯竭,成了一片贫瘠之地。
铜罗村也曾经风光了几十年。
一个小小的铜罗村,确实没什么可以说道的地方。
李西山看了看这片天地,李西山却不由想起那位老先生。
那位老先生,还能做什么?还能要求他做什么?
不过,现在,老先生已经开始揪心揪肺了。
老先生给了那个年轻人韩征一杆细管小毫,好像上面还刻了两个字,是放声?
李西山撇撇嘴,恐怕老先生事后就后悔得不行了,好歹是老先生自己求来的,还搭了一壶酒,那壶酒,老先生真没舍得自己喝,好不容易攒下来的。心疼是真心疼,不舍得也真是不舍得,于是就在心里把刻字的老家伙痛骂了一顿。
不过等老家伙刻完字,接过毛笔之后,老先生就真喜欢上这两个字了——确实比自己刻得好,不止一点半点。老先生看了看那老家伙手里拿着的那壶酒。老家伙赶紧把那壶酒收了起来。老先生也悻悻然收手,没来得及把揣在怀里的酒杯掏出来。
就这样一杆被老先生真心喜爱的细管小毫,被韩征这个读书人拿来做那些文章。一味昌明鼎盛、歌功颂德也就罢了,偏偏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好巧不巧来上一两句。一目十行略过,没看到也便罢了。读了一两遍没看懂也没什么。读个三五遍十遍八遍咂摸出来一点滋味也还好,反正这样看文章的实在不少,况且,那隐藏的意思说得也很隐晦了。
偏偏老先生不一样,世间别说是做学问,就是那些个文字在那里动上一动,随随便便一个排列组合,有些东西,老先生也会心生感应,年轻人如此作为,自己能不揪心揪肺?
自己两位弟子做就做了,先生没来得及拦阻,也不舍得拦阻。这个年轻人······老先生确实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