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爷子哆哆嗦嗦地接过孙子手里的玉米,神情凝重。
他赵九明这辈子也算曲折坎坷见过世面的,小时候随族人从北方逃难到南方,长大后又出去跑了几年单帮,婆娘没了后他老老实实的守着儿子过日子,总算给儿子娶了媳妇儿,看着孙子重孙子出生,他以为这辈子就这样了。
不成想,老了老了,在孙子的带动下家里起势了,他成了村里人人羡慕的富贵老爷子。
他满足,他也骄傲。
他六十多了,这岁数无论在哪都算高寿了,本以为剩下的日子就是吃点喝点,享点儿孙的福,寿终正寝的。
现在孙子却将如此重担交付在他手上。
这可是关系到很多人填饱肚子的大事,意义重大,他突然就紧张了。
“孙儿啊,爷,能行么?万一要是种毁了可咋办?”
赵小山岂能看不出老头子的忐忑,沉声道:
“爷,这颗你都种活了你还怕啥?你这都是有经验了,顶多就是多种几颗的事。”
“孙儿,那咱们啥时候开种?现在刚七月,今年还来得及么?”
赵老爷子真想马上就行动,他实在等不得来年了。
这个问题赵小山也不好说,他在现代没种过地,对玉米的生长周期不太了解。
但他刚拿到这颗玉米时是两个多月前,那时候这玉米还是一株小秧苗。
从种子到小秧苗顶多一个月,加上现在这两个多月,也就是一百来天?
现在刚七月初,从现在开始种,到了十月份也就成熟了。
十月份,他们的秋粮也是那个时候成熟,十一月份才开始慢慢冷起来,但那时候也是零上。
他大哥那时候去服劳役,地还没冻硬呢。
去年冬天温度虽然低,但一场雪没下过,最低温度也就零下十度以内。
如果这么算的话,他的玉米完全可以现在栽种!也许在入冬前就可以收获。
想到这,赵小山兴奋的将自己的推理说给赵老爷子和赵来福说,最后又总结道:
“爷,如果咱们这马上就能种,这两棒玉米我就自己都留着,不给淳县侯送去了,反正这事我还没和他说呢。咱可以等秋天收完了再给他送点过去。”
赵老爷摇了摇头,“不行,这么大的事你咋能不告诉人家,人家借你这么多钱,你告诉他让他也高兴高兴。”
“你放心吧孙儿,这一颗一共两棒,一棒上面一二百粒种子,等秋天,爷爷还给你一二百棒成果!”
赵老爷子看着手里黄的小颗粒,眼神发光,脸色发红。
他像是突然找到了人生的真谛和意义,竟是一刻也不想等了,将那棒玉米揣好,放进了自己的小屋里,然后换了一套干活的补丁衣服就朝老宅走去。
“爹,你这是干啥啊?风风火火的?”赵来福在后面撵着问。
“我把后院的萝卜白菜都拔了,给咱玉米腾地方。”
“爹,马上要吃饭了,你着啥急啊?”
“吃什么饭吃饭!一顿不吃能饿死你啊?要是再拖拉点今年就种不上了,这一棒的种子毁了,我看你还能不能吃得下去!”
赵来福好好的被老头子训斥了一顿,也没敢反驳。
“你个龟儿,你这么大岁数了一点眼力劲没有?看着我老天拔地的干活,你干站着?还不赶紧滚回去换件衣服跟着一起干!”
赵来福连忙“哦哦”两声,也跑回了自己屋换了身衣服。
结果饭做好了,等吃饭的时候刘氏才发现家里的三个男人都跑到老宅后院了。
她匆忙赶到后院才发现,这三人没干别的,竟然在拔她春天辛辛苦苦种下的白菜萝卜。
“孩儿他爹,你们这是干啥呐?好好的菜你们为啥要拔啊?”
刘氏脑袋一顿眩晕,她一园子的菜啊,已经横七竖八的躺在地垄上,眼看着是不能活了。
“孩儿他娘,快来帮忙,你咋种了这么多菜呢?俺们拔了半天了,大壮呢,大壮中午回来让他也赶紧过来。”
要是往常,刘氏看这样早就破口大骂了,但这次她竟憋着没敢吱声。
因为赵老爷子也跟着胡闹呢。
她娘家兄弟一家子过来这事,老爷子和自家男人给足了她面子,她讨好还来不及呢。
想了想,刘氏到底一句话没再说,撸起袖子也跟着下了地。
后来前面的夏氏和文氏也听到动静跟着出来了,大家伙一起努力,整整一院子的菜都拔了干净。
等干完这点活,赵小山才想起一个严重的问题:他家玉米种子就那么些,他们是不是拔的太多了?
赵老爷子看了看院子,好像也意识到自己刚才脑子发热了。
但这么多后辈都在,他实在拉不
等简单吃过饭后,赵来福在赵老爷子的指挥下,将大黑牛从牛棚里拉了出来,挂上套子,开始在后院翻地。
赵老爷子这行动力,简直秒杀他们所有人。
等晚上日头落下天大黑的时候,他家后院已经全收拾出来,连垄都趟好了。
“今天晚上先到这,咱明天就直接种,越快越好。山子,那棒你要送给侯爷你就快去,不是说他马上要走了么?别耽误时间,现在啥都不重要,时间最最要紧!”
赵老爷子还是年龄大了,今天忙叨了一天,到了晚上明显气力不足,连饭都没吃两口,交代两声就回了自己屋子。
刘氏已经从赵来福嘴里知道了事情的始末,对于赵小山那颗玉米真能丰收还处于震惊的状态。
一想到秋天老爷子的玉米真熟了,以后他们就可以大面积种植,刘氏顿时不惦记那点萝卜白菜了。
但想到以后种地的问题,刘氏突然想到一件事,今天下午忙活了老半天,差点忘了。
刘氏匆匆走到西厢赵小山的屋子,看儿子在桌子那写写画画的,刘氏不敢墨迹怕耽误儿子正事,就站在门口那说道:
“山子,今天上午咱村的陈俊生来找我,说想卖地,就他家在后屯那块的两亩地。他说现在他和他儿子都在作坊干活,家里两个女人实在忙不过来那么多,就想卖两亩,问咱家买不买呢。”
赵小山转过身,“那块地是良田么?”
“是良田,那一片都是好地。他说咱家要买的话就算十一两一亩,给便宜点。”
十一两一亩,确实不算贵了,毕竟是良田。
要知道这时代的人是宁可命都不要了也要把地紧紧握在手里的,有地才有根,有根才能长大成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