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地头,一群小屁娃在玩耍。
古代由于穷困等诸多因素,大人在干活的时候顾不得孩子,所以就随便往地头一扔,让小孩们自己照顾自己。
这些小孩都是幼童,年龄不会超过八岁,因为一旦超过八岁的孩子,在家里就要当成半个劳动力使用。
比如眼下,割麦子的季节,八岁以上的孩子全都拿着镰刀,学着父母那样在烈日下劳作。
孩子的天性其实是贪玩的,但是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些半大的娃娃,他们的心里明白,如果不努力帮家里干活,也许家里今年会饿死人。
割麦子虽然不是重力活,但却是极为艰辛的一种活,需要长时间弯腰,一镰刀一镰刀的慢慢往前割。
天气十分的燥热,太阳仿佛大火炉,连成年汉子都撑不住疲累,又何况是身子骨稚嫩的孩子。
这些孩子干活太累的时候,也会学大人一般直起腰喘口气,顺带着,目光看向不远处的地头,他们眼睛里会有羡慕,那是在羡慕小的孩子能玩耍。
只不过羡慕归羡慕,这些半大小子都很懂事,他们已经明白自己没有玩耍的资格,他们已经懂得自己应该为家庭出力。
忽然,远处走来一个中年人,穿的普普通通,相貌鬼鬼祟祟,肩膀上背着一个大口袋,沉甸甸的也不知道装了什么。
这中年人带着一顶草帽,明显是为了遮挡烈日毒辣,当他看到田间地头的幼童时,顿时直勾勾的冲着幼童走去。
恰恰,这一幕被一个半大的孩子看到……
顿时,那孩子不由自主的急叫起来,慌里慌张道:“爹,娘,柳伯,孙叔,有人贩子,有人贩子。”
这一声大叫,惊动了正在割麦的大人,顺带着连同附近干活的百姓,全都拎着镰刀气势汹汹的赶来。
人贩子!
古代最让百姓防备的一种人。
孩子一旦被拐走,遭受待遇很凄惨。
要么是被进行采生折割,故意打成各种各样的残废,以此来博取同情,让残废孩子去乞讨。
要么是被贩卖成为奴婢,或是卖给大户或是卖青楼,男童就当牛做马,女童则是逼迫卖身。
做父母的,都疼孩子,虽然因为家里贫寒,干活之时顾不上照看,但这却并不意味着,孩子被拐走而不心痛。
偏偏在古代由于百姓忙着干活,导致在照顾孩童方面没有太多精力,所以孩童被拐的情况非常多,几乎每村每庄每年都有出现。
故而一旦发现人贩子,百姓恨不得当场打死。
其实哪怕活活打死,也难以解去孩子被拐的恨。
只不过……
今天这情况似乎并不是人贩子要拐卖!
当一群百姓拎着镰刀,气势汹汹的冲过来后,这才愕然发现,眼前的中年人似乎是个读书人。
他虽然穿的衣裳是粗布,款式却是斜挎襟长衫,大热天穿这种自找罪受的款,哪怕百姓也能认出这是书生。
既然是读书的书生,应该不是人贩子……
只不过百姓们仍旧警惕,有个汉子故意语气凶狠的喝问道:“干啥的?为什么鬼鬼祟祟接近娃娃?说,是不是想拐人?”
一个妇女紧跟着道:“我看你胆子真是肥的不轻,知不知道这里是什么地方,幽州,杨氏的地盘,乡里田间每天都有骑兵巡查,你敢拐卖孩子直接把你脑袋砍了。”
又有那稍微上点年纪的老农,语气明显比年轻百姓和睦,对那中年人问道:“是读书的书生吗?先生打哪边过来啊?你是想来投奔杨氏谋取差事,还是想来幽州开办教导蒙童的私塾?”
“老朽王三汉,家里有个大儿刚刚应了征,现如今在幽州衙门里面当值,勉强也能和几个书吏说上话。所以你这书生要是来幽州求差事,老头子我倒是能让大儿子帮忙说一嘴。”
如此三种试探的方式,出自于三个百姓之口,由此凸显出底层民众的智慧,话里话外透着处世哲学和小狡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