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394章 “白驹”再现(1 / 2)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延续,对后者未能充分考虑的远东等问题进行了补充,二者共同成为体系,确立了大战之后的国际格局。

在会上形成的《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给海军列强们建造主力舰的活动按下了暂停键,但却没能,也不可能从根源上遏止军备竞赛的继续。

正如只要空气中存在着压力差就会有风一样,只要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不平衡,就会产生争端。

争端的相关方,为了能够在可能发生的冲突中占据有利地位,或者只是为了谋取更多的话语权,就都会竭尽可能的扩充自己的实力。

而随着这些相关方力量的消长,彼此之间相互受到刺激后,军备竞赛也就随之产生,并且只要有机会增强己方,便会被各方抓住,进行充分的利用。

这不,华盛顿会议尚未散场,条约中存在的缺陷就已经被各国所关注,也意味着所谓“海节假日”是片面的,新一轮更为激烈的竞争,马上即将上演。

这个缺陷就是,对于巡洋舰等轻型舰只,除了规定最大吨位不得超过10,000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8英寸以外,并没有做出其他的限制。

这等同于告诉各国,在主力舰受到限制的情况下,要想最大化的增强本国海军实力,建造尽可能多的符合条约规定上限的巡洋舰,是一个最佳的选择,而这类战舰也从此被称为“条约型巡洋舰”。

在过去,各国侦察巡洋舰的排水量多为5,000吨上下,经此之后,建造接近万吨级的巡洋舰便成为了惯例,而驱逐舰等更小型的舰只,也开始迅速的呈现出大型化的趋势。

由此,这些原本属于“轻型”的舰只,变得越来越不够“轻”了,各海军列强在这一领域竞争的激烈程度甚至远胜从前。

造成这个漏洞出现的原因,并不是华盛顿会议各方的疏忽,而是他们对相关的限制措施始终没能得到统一,这也成为未来裁军会议中将要重点讨论的事项。

可不管怎样,这新一轮的军备竞赛已然不可避免,各国只要不想落后于人,就只能全力以赴的投入其中。

对于华夏海军来说,当然也要积极的参与这场新的竞争,只不过在此之前,两艘全新主力舰的建造工作,则更成为眼下的当务之急。

就主力舰的建设而言,其实国防军原本已经做好了规划,却因为华盛顿会议的召开,而打乱了发展的连续性。

好在华夏的代表通过努力,在会议上争取到了新造两艘拥有16英寸主炮的主力舰配额,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防军的担忧,尽管代价是要牺牲另外三艘在役的主力舰。

然而条约设下的种种限制,却让华夏无法采用早已完成的主力舰设计方案,新舰只得重起炉灶另行设计,因此影响了建造的进度。

华盛顿会议之后,得到新造主力舰机会的并不止华夏一家,其中英国的情况便与华夏相似,也可以建造两艘,即同型的“纳尔逊”号和“罗德尼”号战列舰。

虽然面临的限制条件都是一样的,也都装有16英寸口径主炮和侧重防护性能,但“纳尔逊”级同国防军的新主力舰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设计思路。

前者采取的,是低速重甲,并把三座三联装主炮塔全部布置在前甲板的设计方案——这种设计后来还在法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后者则更注重均衡性,并出于战术上的考虑,对战舰的航速表现出了更高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