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军方面,贝当在战役期间坚持部队应定期轮换的做法,使得整个法军中近四分之三都参加过“凡尔登战役”,这让士兵们有了离开前线得到休整的希望。
可尽管如此,在进攻至上主义依旧盛行的法国军界,许多将领皆不计士兵的死活,强令他们发起自杀般的冲锋,不但付出众多无谓的伤亡,还极大的损害了部队的士气。
这造成了许多法军士兵拒绝执行进攻性战斗任务,后来甚至演变为大规模的叛乱,成为法国在战争期间的“至暗时刻”。
法军的叛乱,虽然在颇得士兵尊崇的贝当的努力下,经过上下妥协而获平息,但法军士兵因此在战争后期基本不再投入主动进攻,给协约国集团的作战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除了尸横遍野的陆上战场,协约国集团和同盟国集团之间,还在海上展开了一场场恶斗,其中主要的交战对手是英德两支海军。
却说这场战争的诱因之一,便是德国异乎寻常的扩充海军实力,从而引来了英国的敌意,可是直到战争全面爆发,德意志帝国海军的舰队力量仍全面落后于英国皇家海军。
当战争初期英国相继消灭了德国部署于海外的分舰队后,皇家海军大舰队和帝国海军公海舰队,就基本形成了隔着北海对峙的态势。
由于海军实力具有明显的优势,英国对德国实行着海上封锁的策略。
皇家海军把主力舰队沿不列颠群岛一线部署,像看门狗一样守住北海通往大西洋的各处海上通道,把帝国海军死死困在其本土港口,令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存在舰队”。
为了冲破封锁,帝国海军曾组织过数次小规模出击,试图先削弱皇家海军的实力,但每每在优势的敌人面前,反让自身遭受更大的损失。
而大舰队则在不断的尝试,对公海舰队进行打击,更是企望能寻机将其一举歼灭,可是由于德国人龟缩保守的策略,也始终未能如愿。
双方就在这样不断的互相拉扯中维持着现状,直到1916年。
由于长期遭到封锁,对德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以及德皇威廉二世对海军被压制心有不甘,好斗的莱因哈特·冯·舍尔上将在这年初受命接管了公海舰队。
摆在舍尔面前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是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并以更积极的行动来缩小与皇家海军之间的实力差距,直至能与之进行决战。
反观皇家海军这边,其大舰队的指挥官约翰·杰利科上将,则面临着另一种境况。
由于杰利科掌握着无与伦比的舰队力量,曾被邱吉尔评论为“交战双方中唯一能在一个下午就输掉这场战争的人”。
这也导致杰利科在战争中采取的策略,是只要能一直保持着对德国舰队的战略优势,就不应该让英国的战舰冒任何不必要的危险。
然而英国是一个拥有上百年海权传统的国家,英国人普遍期待着在战争中进行一次特拉法尔加式的海上主力决战。
因此在公众眼中,谨慎得近乎怯懦的杰利科,反而不如其部下的战列巡洋舰分舰队指挥官,英勇的戴维·贝蒂中将更得人心,后者还被认才为是真正的纳尔逊一样的人物。
这让杰利科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潜意识里也希望能取得一场大胜,来缓解所承受的压力。
如此一来,在双方都或多或少的想着积极进取,试图寻机消灭对方的情况下,各种机缘相凑,一场大战也就在所难免。
在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舰队决战,德方称其“斯卡格拉克海战”,英国人则叫之为“日德兰海战”。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