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30章 捆香蹄和猪蹄镶肉(三)(1 / 2)

摄制组返回深海市的时候,我和孩子们,还有亚历山大,费尔南多没有跟着一起返回,又在徐州待了几天。因为我带着孩子们在闲暇时间,走街串巷寻找美食的时候,认识了一位老人家,我们陪着他唠嗑时,从老人家嘴里获悉他家还在做风猪。

风猪,《调鼎集》里,还有袁枚的《随园食单》都提到过的美食。现在你若是百度搜索,却是:“风猪”是贵州荔波的传统名特产,己有100多年历史。据清代《荔波县志》记载:“本县小猪特别肥嫩,风猪烧猪素有名。”

作为地方特产,畅销海内外,香港大亚公司曾把1只风猪悬挂室内,经数月寒暑更迭,不仅肉质鲜嫩如初,而且香味飘逸不绝,引起国外商人的争购。

人们大多知道贵州的风猪,没读过《调鼎集》的人,没人知道徐州铜山县的风猪曾经驰名天下。我记得《调鼎集》中:铜山县风猪天下驰名。时值三九,取三十斤重或四十斤重宰之,不可经生水,截肋二块,腿四只,脊一与一,并头尾十一件,将肉用花椒炒盐着皮擦透,亦有加入硝者,悬两头大风处。

次年夏秋时用。隔一年者入米泔浸一日,若三年者浸三日,去净耗肉,煮熟片用,胜淡腿百倍。

若早食之则无味。油耗时入草灰叠之。他处做风猪,用盐则味咸,只可淡风,然耗油太重。凡肉十斤,只取得二斤,味也不及铜山远甚。

机缘巧合认识了老人家,得知徐州风猪还有缘再见,无论是作为一个“吃货”,还是以将中国美食推向世界为己任,我必须留下,当然陪着我留下的还有我们摄制组的一位摄像师。真可惜的是,我们来的太晚,没能在冬天制作风猪时认识老人家。

我虽然扼腕惋惜过,但随即又释然了,只要有坚守着的人,那还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而且我们来得正是时候,因为老人家要带着我们亲自去寻找风猪。

老人家姓吴,是徐州本地人,他年轻时曾走南闯北,对各地的美食特产了如指掌。退休后,他回到了故乡,致力于研究和推广徐州本地美食。吴老对徐州风猪情有独钟,他告诉我们,这道美食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制作工艺独特,口感鲜美,是徐州美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吴老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徐州城郊的一座小山村。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仿佛世外桃源一般。我们跟着吴老回到了他的家中,那是一个有着古朴气息的老宅院,梁柱上挂着风干的猪肉,散发着淡淡的香气。吴老告诉我们,这就是他制作的风猪。

我们一边品尝着美味的风猪,一边听吴老讲述它的制作过程。原来,风猪的制作需要经过多道工序,选用优质的猪肉,经过腌制、晾晒、风干等多重步骤,才能制作出风味独特的风猪。而且,制作风猪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从选肉到制成,需要冬腊两个月左右的时间。

吴老告诉我们,他制作风猪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了,他们家则有百年的历史。他们家一直坚持着传统的制作工艺,不添加任何的防腐剂和添加剂。他说,制作风猪需要的是耐心和坚持,只有用心去制作,才能让风猪的味道更加地道。

我们被吴老的坚持和执着所感动,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传统美食文化的珍贵。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很多传统的手艺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但是,只要有像吴老一样坚守着的人,那些珍贵的传统美食文化就能够得以传承和发扬。

在离开吴老家的时候,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传统美食文化的魅力。我们决定将老人家制作风猪的过程拍摄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美食文化。我们和吴老相约,明年冬天我们还会再来,亲眼见证风猪的制作。

回想起这次与吴老相识的经历,我深感庆幸和自豪。我庆幸能够在机缘巧合下认识这位坚守着传统美食文化的老人,也为我们能够为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美食文化尽一份力而自豪。

我,三胞胎,摄像师军哥,亚历山大先生,费尔南多先生,在品尝着徐州其他美食,等到台里为我们摄制组其他成员办好护照,我们返回深海市,要与摄制组汇合,一起去意大利寻找意大利猪蹄镶肉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