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招娣打开一只箱子,拿出最上面的一本:“……《剩余价值理论》?”
“啊,对。”陆微尘说:“我最近觉得,我们不能只看专业方面的,得摄入更多的思想知识才行。”
她微笑道:“我处理一件事的时候,这些思想知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像陆微尘上辈子,有关思想教育啊、家国情怀教育啊什么的。
根本没有。
不如说他们那个时候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资本发展到那个阶段的时候,根本用不需要思想教育人民了。
他们的体系是十分严密的,普通人往上升的途径不是没有。
但是普通人升上去的方式,却是被阶级同化。
他们成功将一条准则从出生开始就灌输进每个人的脑海里。
——你付出什么样的努力,才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回报。
从字面意思上来看,这道准则无比公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只要能够实施下来,会让许多人获得自己应有的报酬,并筛选出尸位素餐之人。
但是在资本的解读之下,“努力”和“回报”并不是等值的。
又或者说本身不是等值,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却是等值的。
譬如只面向某些阶层的特权,这些特权让他们能够在排队的时候插队、在有某个名额的时候内定等等。
但是大多数普通人都会觉得,这是应该的呀。
人家有钱\/权,人家有这种待遇,是应该的。
而当自己被裁员\/被突然调入差一点的岗位,他们往往会觉得,这也是应该的,一定是因为我没有努力。
尽管并没有人指责过他不努力又或者不能胜任原本的工作。
他的第一反应还是自省。
又或者一样商品的价格高低,他们往往不会去从这件商品的成本计算,而是会觉得:“应该的。”
定价多少,都是卖家的自由,他们买不起,可以不买的呀。
尽管这种高定价都是一整个行业的现状。
那他们也只会去找替代品,又或者忍气吞声花两三倍的价钱去买并不值得的东西,而不是为了自己正当的消费权益抗争。
因为并没有人会为他们主持公道。
这是畸形的“公平”。
即使是陆微尘,也曾经不可避免的被这种思维影响到判断方式。
一直到来了这里,身处这个社会,感受到了真正的、虽然并不如何“公平”,却在朝“公平”努力发展的氛围和领导群体,她才从那种思维方式中挣脱出来。
是的,很多事情都是“应该的”。
但是“应该的”,并不能是在畸形的判断思维中得出的。
陆招娣懵了一下,又低头看看书。
她还没看过专业知识以外的书。
她的一切的三观和价值观都被刘翠芬那一家子烂人的影响到。
陆招娣曾经觉得,自己被刘翠芬那样使唤虐待,也许是因为自己本人不讨喜。
也许是因为她不够讨人喜欢,所以刘翠芬才会对她不好。
但是她现在渐渐明白了,不管她是什么样的,刘翠芬对她不好就是会对她不好。
这和她没有关系,只和刘翠芬自己有关系。
她不能一味的去为别人的行为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