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56章 狐狸与孔雀-上(2 / 2)

“……儿臣所为,皆是秉承父皇宏愿,尽绵薄之力。父皇洪福齐天,大瑞百姓承蒙父皇庇佑,才能得以安然度过……”

景泰帝虽不喜儿子搞太多小动作,但石炭的作用与好处实打实,见儿子有才干,嘴又甜。老父亲绷着的神色很快松弛下来,脸上多了几分暖意。

正当这一幅父慈子孝,君贤臣忠的画面演绎得极为和谐之际,一个响亮的嗓音横插了进来。

李泓暄虽未起身,但手捧奏章,煞有介事,只见他朝着李泓晔拱了拱手道:“八弟发现石炭之利,确是好事,但儿臣以为石炭之利,不该仅限一时一灾,这是儿臣这几日日夜苦思,研究出的石炭论!请父皇御览。”

景泰帝从彩虹屁中猛然惊醒,正在为李泓晔营造气氛的朝臣也纷纷侧目。

而前几日惊叹于六小王爷脱胎换骨般口才的朝臣也打起精神,竖起耳朵。

八殿下拉了一车队石炭京城高调布施,六殿下就拿出一份石炭论,

这是要闹哪一出?

李泓暄迎着众人疑惑的目光,开始了他的演讲。

“为今之计,木炭日益匮乏,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矣,而因着柴木运输限制,燕京及四周的柴薪常平仓早已名存实亡。大瑞需要开发新能源……”

双腿虽限制了李泓暄的行动,但并不影响他在朝堂上侃侃而谈。

既然方才朝堂众人皆认可石炭的用途,李泓暄便从石炭开采运输到交易过程中所有的限制,未来可以发挥的潜力,一一道来。

“为官之道,在于体恤民情;为政之要,在于解民之困。既然石炭有许多好处,我们就该发扬之,光大之。为了鼓励明鉴石炭交易,可以减免石炭运输税收,同时疏通水陆,发展漕运……”

朝堂上不少人还是识货的。李泓暄所言,确实打开了大家的思路。

石炭可解一时之急,那当然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一个功在千秋的大方案。

六殿下选择此刻抛出这样一个大方案,时机掐算得刚刚好。方才对八殿下的所有追捧,仿佛都成了这个大方案的铺垫。

而李泓晔真金白银捐出来的所有石炭,也都成了六殿下石炭论的预热宣传!

在众人赞赏的目光中,踌躇满志的六小王爷再次如孔雀般开屏。

景泰帝看着李泓暄斗志满满的样子,心下暗暗吃了一惊,显然做了不少功课啊。

这小子开窍后进步也太快了吧?

末了,李泓暄看向李泓晔,毫不掩饰目光中的讽刺:“听闻石炭矿脉多在北地,不知八弟是否留意过?”

【为爱发电之学习笔记】

【延续之前对宋代寒冷期燃料危机的研究,我发现了宋代的能源革命。

华夏文明的发展,伴随着资源的消耗,树木的大量砍伐。

当然,咱也不能苛责古人,没有人能料想百年,甚至千年后的事情。

比如当年森林茂密的黄土高坡,后来真的只剩下黄土与高坡。有史学研究说,盛极一时的长安失去都城地位除了战乱与边防威胁,也有北方地区生态恶化的影响。

前代的卖炭翁伐尽了南山的树木,倒霉的宋代又遇到了大寒潮。

据说仅宋仁宗在位期间,就遇到多次寒潮。嘉佑三年(1058年)“自立春以来,阴寒雨雪,小民失业,坊市寂寥,寒冻之人,死损不少,薪炭、食物,其价倍增”,据说当年元宵灯会也被取消。

煤炭最晚在汉朝已开始被用做燃料,当时称之为“石炭”,也写作碳,但并未广泛推广。

到了宋代,为了解决燃料危机,几位皇帝接力推广煤炭在民间的使用,尤其是宋神宗在熙宁元年(1068年)出台重大利好政策:从产煤区(怀州)进京的石炭不征收商税。

与此同时,宋神宗还大搞水利工程,利于煤炭运输。

一场能源革命从此拉开。

据宋朝笔记《鸡肋编》记载,北宋末年,“汴都(开封)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

全部烧煤显然有那么一丢丢夸张,但至少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煤炭的大规模使用,不仅仅解决了开封的柴荒,还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影响,促进了宋代冶铁、铸钱、瓷器制造等行业的兴盛,为宋代经济社会文明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日本历史学家宫崎市定在《中国的铁》一文中所指出:“从唐末到宋初,中国发生了可以称为燃料革命的一大事件,燃烧煤炭取得高热,并利用煤炭炼铁,使铁已有大量生产的可能。这就在世界史上出现了远东的优越地位。”

历史的进步就是跨过一个又一个坎,不断出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

话说,我这是写小说,还是在写论文,亲们怎么看?

最后附上苏轼记录徐州开采煤矿的《石炭歌》:

“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骭。

湿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门无处换。

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盘万车炭。

流膏迸液无人知,阵阵腥风自吹散。

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

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

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

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