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带着大军凯旋归来,虽然表面上人人都喜气洋洋,但有人却从中嗅到了一丝异样。
此时荀彧正在书房之中,手里拿着书简,心不在焉地浮想联翩。
曹操在最艰难的时刻,本来都打算放弃了,写信向自己求助,自己给了他莫大的鼓励,使得他坚持到底、反败为胜。
按说曹操回到许昌之后,应该对自己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但他却不冷不热、若即若离,表现得十分反常,到底是何原因呢?
曹操虽然当众把私通袁绍的一箱子书信烧毁了,但以他的做事风格,很有可能之前都一一看过了。
真金不怕火炼、脚正不怕鞋歪。
自己从来没有私通过袁绍,就算他看过的话,也怀疑不到自己头上啊!
在整个官渡之战中,自己镇守许昌,也算是兢兢业业、尽职尽责。
不但力保城门不失,每日还要处理朝中的大小事务,没有半点疏漏之处,曹操在这方面完全挑不出毛病。
最重要的是,关羽当时发现许昌空虚,便跃跃欲试、图谋不轨。
自己及时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找关羽旁敲侧击了一番,将他的想法扼杀在了萌芽之中,也避免了许昌的一场浩劫。
如果关羽真的像当年的陈宫、吕布那样,突然发动叛乱,那么后果可想而知。
曹操不但会在官渡战场上失败,还会变成无家可归的丧家之犬,甚至战死沙场,或是被袁绍生擒活捉。
这是何等的功劳啊?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曹操起到了起死回生、力挽狂澜的作用!
曹操向来心细如发,虽然自己并没有跟他汇报关羽想要造反的事,但他却应该有所察觉。
关羽在白马之战和延津之战当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也被曹操封为了偏将军、汉寿亭侯。
但他却放着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不要,莫名其妙地离开了曹操。
单是从这一点上,曹操就应该猜出个八九不离十。
难道是因为那封回信?
曹操在最艰难的时候想到过要放弃,并给自己和郭嘉写信,征求我们二人的意见。
当时自己确实有一些私心和杂念,怕曹操退守许昌之后,袁绍便会气势更盛,甚至对许昌围城或是强攻。
到时许昌就算是一时能守住的话,仗也会打得没完没了。
所以自己就劝曹操坚守官渡,与袁绍拼个你死我活。
这样一来,即便是最后袁绍胜了,也会大伤元气,从而无力再攻打许昌。
当时郭嘉也赞同曹操退守许昌,所以自己便没让郭嘉看曹操的那封密信,对他隐瞒了下来。
自己又私自给曹操回了一封密信,劝他一定要坚持下去。
曹操何等睿智,他一定是因为这件事对自己有所怀疑了!
想到这里,荀彧站起身来,在屋子里来回踱步。
过了一会儿,荀彧又来到了曹操府上。
曹操见了荀彧,内心之中顿感五味杂陈。
当年他弃袁绍而前来投奔自己,可谓独具慧眼,也可谓雪中送炭。
荀彧也被自己形容为“吾之子房”,任命为别部司马。
自己带兵讨伐徐州,陈宫、张邈、吕布趁机发动叛乱,窃取了兖州。
荀彧又单人出城说服郭贡,于万难之中为自己保留了三座城池,使自己可以回到兖州有立足之地,从而力挽狂澜,使兖州失而复得。
陶谦死后,自己想带兵讨伐徐州,荀彧却站出来极力劝阻。
他说吕布尚在兖州,若不及早除去的话,不但拿不下徐州,还会失去根基。
于是自己一鼓作气,把吕布赶出了兖州。
在是否要迎天子入许昌的问题上,当年有很多人持反对意见。
荀彧又力排众议、据理力争,使得自己把皇上接到许昌,从而赢得了最宝贵的政治资本,不但可以号令天下各路诸侯,还招揽了大量得文臣武将。
在官渡之战前夕,朝中很多人都主张投降,荀彧又站出来滔滔不绝地道出了袁绍的各种弱点,认为此战我军必胜、袁绍必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