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3、孔子的智慧:教育与人生哲学
孔子对鲁国的大师说:“音乐是可以了解的。开始时,它像呼吸一样合拢,然后像纯酒一样流畅,像水晶一样清澈,像丝线一样连贯,最后完成。”“我从卫国回到鲁国后,才对音乐进行了修正,使得雅乐和颂乐各得其所。”
古代有诗三千多篇,到了孔子时代,他删除了重复的部分,选取了可以用于礼义的诗篇,上溯到契和后稷,中间描述了殷周两代的辉煌,直至周幽王和周厉王的缺失,从床席之间开始,所以说“以《关雎》的混乱为风的开始,以《鹿鸣》为小雅的开始,以《文王》为大雅的开始,以《清庙》为颂的开始”。孔子为这三百五篇诗篇都配上了音乐,以求与韶、武、雅、颂的音律相和。从此,礼乐得以传承,用来完备王道,成就六艺。
孔子晚年喜欢研究《易经》,为彖、系、象、说卦、文言等部分做了序。他读《易经》时,三次翻断了韦皮制成的书带。他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如果我还活着,我对《易经》的理解就会更加精湛。”
孔子用诗、书、礼、乐教育学生,弟子有三千人,精通六艺的有七十二人。像颜回、子贡这样的学生,受到的教育非常广泛。
孔子用四件事来教育学生:文学、行为、忠诚、信实。他杜绝了四种毛病:不凭空臆测、不武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他谨慎对待三件事:斋戒、战争、疾病。他很少谈论利益、命运和仁爱。他不愤世嫉俗,不启发愚昧,只举一个例子,不涉及三个方面,就不重复讲解了。
他在乡里时,像个不善言辞的人。他在宗庙和朝廷上,能言善辩,只是言辞谨慎。上朝时,他与上大夫说话,态度温和;与下大夫说话,态度和蔼。
他进入公门时,鞠躬致敬;快步前进时,像鸟展翅一样。国君召唤他时,他脸色立即变得恭敬。国君命令他,他不等马车准备好就出发了。
鱼变质了,肉腐烂了,切割不整齐,他就不吃。席位摆放不端正,他就不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他从未吃饱过。
他如果在同一天哭泣过,就不会唱歌。看到穿丧服的人或者盲人,即使是小孩子,他也会表情严肃。
他说:“三个人一起行走,一定能找到我的老师。”“不修养德行,不研究学问,听到义理不能实践,有缺点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担忧的。”他让人唱歌,如果唱得好,就让人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和谐地唱和。
他不说怪异、暴力、混乱、神灵之类的话。
子贡说:“夫子的文章,我们可以听到。夫子关于天道和性命的言论,我们却无法听到。”颜渊感叹说:“夫子的高深,越仰望越觉得高不可攀,越钻研越觉得坚不可摧。看着他在前面,忽然又到了后面。夫子循序渐进地善于教导人,用文学丰富我,用礼节约束我,想要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我已经用尽了我的才智,就像有所建树一样,卓越而独立。虽然想要追随他,却找不到途径了。”达巷的党人说:“孔子真是伟大啊,博学多才却没有什么成就。”孔子听到后说:“我执着于什么呢?是驾车吗?是射箭吗?我还是执着于驾车吧。”牢说:“您说过‘不尝试,就不会技艺’。”
阅读此文,令人深受启发。孔子对音乐的见解、对诗歌的筛选与编纂,以及他对《易经》的深入研究,都展示了他卓越的教育智慧和人生哲学。
我从书中获得的主要启示是,孔子将音乐视为一种可以理解和掌握的艺术形式,他通过音乐的合拢、流畅、清澈和连贯,表达了对音乐的深刻理解。这启示我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时,应该保持耐心和冷静,逐步解决问题,以达到和谐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