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对于大明现状痛心疾首的他,仍是选择了\"铤而走险\"。
万历四十七年,他以右副都御史的身份巡抚山东,并在这个过程中惊骇的发现山东各地卫所大多名存实亡。
本应保家卫国的将士为了生计,不得不沦为军中将校的\"家丁\",亦或者背朝黄土的庄稼汉,替军中将校耕种田亩。
更有甚者,甚至暗中倒卖军中器械,使历朝历代视为\"底线\"的甲胄铠甲流入民间。
山东的情况尚且如此恶劣,料想与塞外草原接壤的宣府镇只怕会更加不堪。
\"爱卿整饬京营多日,料想也从中发现了诸多弊端吧。\"片刻过后,幽静的暖阁中响起了朱由校不置可否的感慨声。
此话一出,兵部尚书王在晋的脸色便是肉眼可见的涨红起来,魁梧的身躯也开始微微颤抖着。
在整饬京营的过程中,他何止是发现了京营的\"弊端\",简直是触目惊心,令他如坠冰窖。
本应堆放于京营库房中的甲胄器械早已不翼而飞,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群锈迹斑斑的破铜烂铁,一瞧便是几十年前的\"老古董\"。
调查的越仔细,王在晋心中的荒诞之感越甚,甚至一度令他生出了知难而退的心思。
这些破铜烂铁的背后,绝不仅仅是些利欲熏心的军中将校及京中勋贵,极有可能涉及到朝中大臣,乃至于地方边镇。
相比较昔日发生在奉天门外的\"哗变\",这些不翼而飞的军械甲胄,才是真真正正足以动摇中枢的\"隐患\"。
\"宣府及大同终究是京师门户,不可掉以轻心,朕有心整饬一二。\"没有继续为难眼前的兵部尚书,朱由校转而换了一个话题,似是若有所思的低喃着。
\"陛下圣明。\"没有半点犹豫,兵部尚书点头应是:\"但宣府及大同事务繁杂,军备废弛多年,却不知由谁坐镇?\"王在晋平稳的声音中,充斥着浓浓的担忧。
京师勋贵或涉嫌与关外蒙古\"互通有无\"的消息虽说不至于人尽皆知,但也瞒不过京师的有心人。
如此局面之下,恐怕不见得有人愿意去趟这趟浑水呐。
\"不若起复前任宣大总督崔景荣?\"沉默片刻,案牍后的朱由校自身旁抽出一封奏本,在王在晋有些愕然的眼神中,吐出了一个略有些陌生的名字。
这奏本上所记载的内容,便是有关于崔景荣的生平简历,其中详细记载了崔景荣于万历四十三年就任宣大总督,并于次年离任的前因后果。
崔景荣曾主持朝廷大军平定\"播州之乱\",而坐镇陕西三镇,任内对关外蒙古恩威并施,使朝廷仅在宁夏镇,便通过\"互市\"的方式获得了十余万两税收。
\"陛下圣明。\"几个呼吸后,兵部尚书王在晋颔首表示同意,眼中的惊疑之色有所缓解。
他虽然从未与崔景荣共事,但也曾听闻这位的\"丰功伟绩\",并知晓其为人,乃是万历朝少有的\"中立派\"。
天子将这样一位在军中乃至于朝野间威望甚高的三朝老臣重新调往宣大,无疑从侧面证明了,天子对当地边镇将校乃至于官员的不信任及怀疑。
\"眼下我大明时局艰难,就劳烦爱卿多费些心神了,一切有朕。\"不待王在晋多想,年轻天子略显歉意的关切声便从其耳畔旁响起。
兵部下辖四个清吏司,其中分别对应不同职责的郎中及员外郎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亡故,势必会给王在晋整饬兵部,整饬京营的过程平添不少难度。
\"陛下言重,微臣职责所在。\"反应过来的兵部尚书赶忙起身行礼,心头很是火热。
有了天子的这句允诺,他日后整饬京营乃至于兵部的时候,便不用束手束脚,左右为难。
至于边镇不法的将校官员们,自然由眼前的天子\"乾纲独断\",他可不是朝中那些瞻前顾后的腐朽老臣。
中枢的威严,不容挑衅。
...
泰昌元年腊月,升左侍郎王在晋为兵部尚书。
<<酌中志>>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