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一百六十章 河朔英杰逝,北方战火息24(2 / 2)

但在袁绍身殁后,河南、河北集团的斗争便逐渐失控,最终发展至刀兵相见。

审配屠灭辛评家族,便是典型例子。

袁谭、袁尚均不具备乃父威望,又不自量力,贪慕大位,最终致使集团分裂。

河南士人依附袁谭、河北士人依附袁尚,双方展开了极其残酷的权力斗争。

平心而论,袁绍在整合本地与外来势力方面的工作,做得其实卓有成效。

袁绍生前,如沮授这种政治斗争的失败者尚可保全性命;

袁绍死后,逄纪、辛评、审配等人,则无1例外付出了生命乃至宗族的代价。

赵旻之所以劝诫袁熙尽力避免兄弟阋墙,主要是为了规避兵燹对河北所造成的严重破坏。

但无论赵旻如何劝诫袁熙,也注定不可能使袁绍麾下的河北、河南士人之间和谐相处。

所以,这两派之间的流血斗争,在袁绍身死那1刻,便已成定局。

然而…

这与苟哥赵旻何干?

此诚所谓: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综上考虑,在想通此事的前因后果之后,赵旻便不再担忧,河北可能将会发生的乱局。

于是这个苟哥微微1笑。

“阿妤,如此甚好!继续加大对邺城之监控力度,卫府务必赶在袁绍故去之前,为朝廷收复并州。此外,阿妤尚需与赵国相崔季珪妥善商议1番。”

苟哥不愧是苟哥。

袁家已失去青州,若再失去并州,那么袁谭就只能与袁尚争1争冀州。

那么问题来了……

冀州是谁的势力范围呢?

答案是河北士人。

所以说,袁绍1旦身死,袁家将注定大乱!

赵旻这个苟哥无心为袁氏内乱斡旋,只要袁氏不波及无辜百姓即可。

所以,赵旻必须加大对邺城的渗透力度。

崔季珪即清河郡名士崔琰,而赵国实际上早已归顺朝廷。

有赵国这个钉子在,冀州诸郡被赵旻11挖墙脚,似乎也并非难事。

所以卞夫人会心1笑。

“主公尽管放心,沮公与、审正南虽对袁氏忠心耿耿,然则……袁绍1旦身死,河北诸大族恐怕亦非同心同德也。”

卞夫人显然听懂了爱郎的意思。

赵旻微笑颔首后,取出几份诏书,将其装入1个长匣之中,并递给卞夫人。

“阿妤,只待时机成熟,你便向大将军府诸臣属颁布诏令。大汉1统在即,皇权已今非昔比,我以为,识时务之俊杰当不在少数。”

诚然如此。与历史截然不同的是,这时空的卫府,要远比历史上建安6年(西历202年)的曹操强大得多!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从笮融的流徙路径,可以大致推导出薛礼的政治立场。

笮融杀广陵太守赵昱之后,逃离徐州,南下扬州,返回老家丹杨。

扬州被长江1分为2,江北是袁术势力(淮南、庐江);江南是扬州刺史刘繇与地方宗帅。

在此背景下,笮融投奔薛礼,2人在丹阳秣陵县合兵,并依附刘繇。秣陵县即建邺县(东吴国都),即今南京市。

兴平2年,彭城相薛礼、下邳相笮融依(刘)繇为盟主,(薛)礼据秣陵城,(笮)融屯县南。--《江表传》

薛礼是笮融的故人,但其履历记载非常怪异。本是彭城国相(属徐州),被陶谦所逼,屯秣陵。

先是,彭城相薛礼为陶谦所偪(逼),屯秣陵。--《吴书刘繇传》

这无论如何都解释不通。

因为彭城在徐州以西,秣陵却在长江之南。更重要的是,秣陵所在的丹阳郡,是陶谦老家。薛礼被陶谦所逼,然后逃到陶谦老家居住?可曾听闻如此怪事?

这就有必要探讨薛礼“流徙扬州”的原因。

因为彭城特殊的地理位置(兖州徐州接壤处),曹操与陶谦双方在该地均有大量的交火记载。比较符合逻辑的猜想,即薛礼不是被陶谦所逼,而是难以抵挡曹操的蹂躏,屡战屡败(曹操曾多次屠彭城),不得不下野。

初平4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后汉书陶谦传》

如果考虑到陶谦与笮融的籍贯(丹阳)以及薛礼的避难地点(丹阳秣陵),那薛礼很可能也出身丹阳(其人籍贯失考)。

下1章咱们继续说。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