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谬赞,此非孩儿聪颖,实乃母后大人对孩儿教导颇严之故也。”
赵旻闻言忍不住1震。
本就泪流满面的其人,此刻终于难得地真情流露。
“唉!皇后…皇后…皇后…”
1向口齿伶俐、辩才无碍的苟哥,在万分激动、十万分愧疚、百万分自责交织之下,1时间竟然哽咽到口不能言。
小刘嗣眨巴着天真无邪的大眼睛,看着难得感性1次的赵旻,满脸疑惑。
“大人何故如此悲伤?”
苟哥长叹1声,1手抱着亲儿子,1手以衣袖拭去泪痕,微笑着看向亲儿子。
“皇子,臣非悲伤,实欣慰也!我大汉皇后贤良淑德、皇子睿智无双,大汉中兴有望!中兴有望哉!”
诚然,大汉皇后对苟哥贤良淑德,苟哥亲儿子也确实睿智无双,苟哥1家篡位有望哉。
如果“好人妇”的曹阿瞒泉下有知,细品苟哥的这番骚操作,也不知其人作何感想。
小刘嗣不可能得知自己真正的身世,但这并不妨碍其人懂事地为自己亲爹擦干净泪痕、并及时转移话题。
“大人饱读诗书、出口成章、屡有经典流传,孩儿对大人仰慕不已,今后还望大人悉心教导孩儿。”
苟哥恢复到1贯的冷静理性状态之中,心情也再次转好。
其人微微1笑。
“皇子放心,无论子学、经学、诗赋,亦或武艺、兵法、治国之道,臣必倾囊相授!将来,皇子必将成为千古1帝!”
小刘嗣听得悠然神往。
“大人,孩儿欲成就大秦始皇帝、先祖武皇帝之功业!”
这孩子虽不满两周,却胸怀大志。
所以苟哥笑得更加开怀。
“皇子当知,此2帝历经无数险阻,方得以成就不世之功业,是故皇子应不畏艰险、自强不息!”
苟哥的意思通俗来解释就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只见小刘嗣目光坚定。
“大人放心,孩儿愿成大业,为此不怕苦、不怕险阻!”
苟哥哈哈大笑,更加用力地抱住自己亲儿子。
“甚善!甚善!臣必拼尽全力,助皇子成就不世之功业!”
苟哥心道:宝贝儿子!你等着!老子不但要倾尽所能教导你,更要为你开创出1个前古未有的盛世!
这1刻,苟哥突然觉得,自己用力抱住的,仿佛既是自己的毕生希望,也是自己的整个世界。
尽管苟哥今年只有2十7岁不到。
思及自己欲借亲儿子之手达成之大愿,苟哥认为…
灌输积极正确的思想,有必要从娃娃抓起。
于是乎,苟哥笑着问怀中的亲儿子。
“皇子既欲开创不世之功业,便应知大1统之利弊所在!”
小刘嗣歪着小脑袋,有些不解地看向亲爹。
“大人,孩儿不明,大1统有何弊端?”
苟哥目光变得深邃起来。
大1统之弊端显而易见。
这个弊端,在汉末、魏晋南北朝已经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明末,它甚至达到了巅峰。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鉴于诸葛亮对待荆州归属问题、以及孙刘关系问题上的态度与刘备严重相左,有理由怀疑他在刘备入川之前(211)便已受到猜忌,这也与历史的时间线索相吻合。
甚至,入川之后,诸葛亮地位更加尴尬。
明末清初的学者王夫之曾评价刘备“信武侯而终无能用也”,即讽刺刘备对诸葛亮的猜忌心理。应该说,这1观点存在明确的史料支撑。
从《蜀书》的相关记载来看,诸葛亮入川之后长期处于1个矛盾局面中,即待遇优渥,职位尊崇,但难以参与核心决策,甚至是被刻意排除在决策圈层之外。
以史料而论,自建安十6年(211)刘备入川至其称帝(221)为止的十年时间,诸葛亮的相关记载寥寥无几,除了参与制定《蜀科》之外(见《伊籍传》),最常被提及的事务便是“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蜀书诸葛亮传》
镇守后方当然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但结合“益州险塞”的地缘环境以及成都的地理位置来看,彼时的成都并不处在4战之地,防守的压力相对较小。刘备将诸葛亮留在后方,难免有大材小用的嫌疑。
另外1个问题,就是诸葛亮镇守成都,便意味着刘备在前线远征。而刘备远征之际,身边的心腹爱将皆是法正、黄忠等新贵,诸葛亮竟无法涉足其中。
按史料描述推断,诸葛亮对这种尴尬境遇明显存在不满情绪。比如建安2十4年(219)的汉中之战,在前线物资吃紧的时候,诸葛亮竟在后方与杨洪商议此次战争的必要性,杨洪则激动地表示“无汉中则无蜀”、“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杨)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蜀书杨洪传》
从杨洪“发兵何疑”的答复中,不难看出诸葛亮对发兵汉中持抵触态度,即对刘备的决策存在抵触态度。如果说诸葛亮认识不到汉中的战略地位,明显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诸葛亮对自己长期退居2线的境遇有所不满。
尤其是考虑到此次战役中法正大放异彩,1时间风头无2,这无疑更会令诸葛亮感到不平。
陈寿认为法正与诸葛亮“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可见2人存在竞争关系。法正得志,愈加反衬出诸葛亮的失意。不过诸葛亮也并非全无动作,比如他趁着法正远征汉中之际,表举杨洪担任蜀郡太守,顶替了法正的职务。
诸葛亮与(法)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蜀书法正传》
时蜀郡太守法正从先主北行,(诸葛)亮于是表(杨)洪领蜀郡太守,众事皆办。--《蜀书杨洪传》
实际在刘备入川至称帝的十年时间中(211-221),诸葛亮长期处在“地位尊崇,束之高阁”的尴尬境地,尤其难以染指兵权。而在军事事务之外,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虽是“敬信”,但也并非言听计从。
先主既敬信(诸葛)亮,加察(彭)羕行事,意以稍疏,左迁羕为江阳太守。--《蜀书彭羕传》
举例而论,诸葛亮攻讦政敌彭羕的建议,便被刘备顺利采纳(见《彭羕传》);但同样作为诸葛亮政敌的法正,由于得到刘备的“爱信”,便毫发无损。
诸葛亮甚至悻悻地表示“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或谓诸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法孝直为之(指刘备)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蜀书法正传》
学者宋杰认为诸葛亮如此行事,1方面属于审时度势、看人下菜碟;另1方面也佐证了其地位的下降,君臣关系已不再像之前那样如鱼得水,因此无法畅所欲言。
观孔明此言,不以汉主伐吴为可,然而不谏者……也表明他们的君臣关系虽然依旧融洽,但已不是像起初那样如鱼得水。--《从军府到霸府——蜀汉前期最高军政机构的演变》
那么,当刘备称帝,也就是践祚后,2者关系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下1章咱们继续说。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