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一章 冬去春复至,斗转引星移1(2 / 2)

3国基本还是以5谷(稻黍稷麦菽)为核心,另有青稞等作物。

5谷当中,稻即大米;

黍即黄米;

稷为禾,也就是粟(小米);

麦即小麦;

菽则是大豆。

“稻”本专指黏米,不黏之米称作“粳”。

“粱”是稷,也就是小米的优良品种。

“黄梁”则是粱中的上品,“黄粱1梦”的典故,便发生在邯郸煮小米粥之时。

所谓“膏粱子弟”即指如是。

膏,在古代专指肥肉,与民脂民膏同义。

“麦”特指小麦,大麦称作“麰”。

早期的5谷,1作“麻黍稷麦菽”,有麻无稻。

这大约与先秦时代,水稻在黄河流域种植较少有关。

到了3国时代,稻得到广泛种植,彻底取代麻的地位。

魏文帝孝子丕出巡,闻到新城稻的香气,感叹“上风吹之、5里闻香”。

江表惟长沙名有好米,何得比新城粳稻邪?上风吹之,5里闻香。--《与朝臣论粳稻书》

由于粟(小米)的种植范围广,不易腐烂,便于保存,因此特别得到人们的喜爱。

无论是军事上还是生活上,粟都占据了统治地位。

这与今日“稻、麦分治南北”的情况迥异。

秦及两汉的主粮,正是小米。

贫苦人家,当然吃不起小米,他们的主食是糟糠,也就是小米的壳。

如今,这玩意儿通常被用来做枕芯。

但在3国,这是粮食…

身处乱世,神州百姓,何其苦也!

3国时江夏豪强李通,在饥荒时曾与部下分食糟糠,大得人心。

最终其人兼并周遭大小势力,成了独擅1方的“小霸”。

遭岁大饥,(李)通倾家振施,与士分糟糠。(士)皆争为用,由是盗贼不敢犯。--《魏书李通传》

与仰仗糟糠、桑葚、野枣、树叶、蛤蜊、蚂蚱的底层士民不同,3国时代的门阀权贵,在吃喝问题上十分讲究。

麦制品“饼”,成为上层人士的最爱。

常见者有“胡饼”、“汤饼”、“水引饼”等。

胡饼传自西域,即今日之“烧饼”。

汉灵帝特喜胡饼,因此胡饼在洛阳风靡1时。

汉末皮氏县长赵岐(孟子学说的第1位推广者),避祸时亦在市中贩胡饼。

东晋时代的书法家王羲之,亦喜食胡饼。

(赵岐)转诣北海,著絮巾布袴,常于市中贩胡饼。--《魏略》

汤饼即今日的“面片儿汤”,被视作“至味”。

行人垂涎于下风,童仆空嚼而斜盼。擎器者舐唇,立侍者干咽。--《饼赋》

曹操的女婿何晏,皮肤白得不正常。

魏明帝曹叡怀疑何晏涂了脂粉,便请何晏入宫吃汤饼。

咱们现代人都知道,吃面片儿汤容易出汗。

结果何晏擦汗时,皮肤更加洁白刺眼,遂成逸闻。

何晏美姿仪,(明)帝每疑其傅粉。后夏月赐以汤饼,大汗出。以朱衣自拭之,尤皎然。--《太平御览》引自《语林》

水引饼即如今日的“面条”。

按记载“筷子粗细、1尺1断”,与面条无异。

挼如箸大,1尺1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挼令薄如韭叶,逐汤煮。--《齐民要术》

值得1提的是,3国时代对“发酵技术”的掌握尚不成熟,故许多麦制品,是用未发酵过的面粉制成。

稻、麦、粟等均可做粥饭。

稻米与粟米制成的饭比较常见,麦饭则比较少见。

因为麦饭的口感非常粗糙,故食用麦饭者,会被视作“廉洁朴素”。

吴国重臣张昭在服丧期间,吃麦饭粥,被视作“至孝”。

及父卒,(张昭)兄弟立不衣绵帛,不食盐醋,日唯食1升麦屑粥而已。--《陈书孝行传》

2战时期,鬼子为了避免“脚气病”(缺乏维生素b),在战斗口粮中添加麦饭(鬼子最初以“去壳精米”为主粮),便引发了士兵抗议。

可知麦饭口感确实不好。

磨碎的麦粒,被称作“麦屑”。

3国的磨面技术不发达,小麦不容易脱麸皮。

袁术死前(199)欲求蜜糖水而不得,只寻得“麦屑3十斛”。

袁术嫌其口感粗糙,羞怒交加,竟吐血身亡。

(袁术)问厨下,尚有麦屑3十斛。时盛暑,欲得蜜浆,又无蜜。因顿伏床下,呕血斗余而死。--韦曜《吴书》

豆(5谷中的菽)亦可做粥饭。

西晋初年石崇、王恺斗富,2人便以“豆粥”相炫耀。因为豆子难煮,故煮豆需要较长时间。石崇却通过提前煮好豆子,临时投入锅中来迷惑宾客。

石崇为客作豆粥,咄嗟便办;恒冬天得韭,以萍菹。--《太平御览》

除了上述常见的饼、粥饭之外,还有“环饼”“乳饼”“馒头”“牢丸”“角黍”等食物。

不过这些点心更类似小吃,与主食相异。

其中馒头即今日的包子,传说是诸葛亮为“祭祀神祇”而发明。

牢丸莫衷1是,1作米团、1作汤团、1作元宵。

至于角黍,就是粽子。

虽然副食种类繁多,但在3国乱世中,大部分人是没有机会享受到的。

如果说葵菜、芜菁、菜瓜等食品还有可能进入百姓餐桌,那“肉类食物”便是士族与军阀的专利了。

彼时的蔬菜有葵菜、茄子、芜菁、萝卜、菜瓜、冬瓜、苋菜、竹笋、藕、莼菜等等。

葵菜的地位,在3国相当于如今的大白菜。

葵菜在收获后晒干,到冬天可以用水煮熟,作为主粮食用。

当明代大白菜引入神州后,葵菜便不再风靡。

“瓜”是南方的常见作物。孙坚之父(1说祖父)孙钟,便在吴郡富春“种瓜自给”。

孙坚之祖名钟,家在吴郡富春,独与母居,性至孝,遭岁荒,以种瓜为业。--《宋书符瑞志-上》

东吴丞相步骘,年轻时避难江东,亦与好友卫旌在此种瓜。

(步骘)与广陵卫旌同年相善,俱以种瓜自给。--《吴书步骘传》

考虑到彼时西瓜还未进入中国(西瓜传入中原,是在北宋时期),那江东的瓜农,恐怕种植的应是冬瓜或菜瓜。

牛、羊、豕(成年猪)、犬、鸡等“5牲”属常见肉类。

3国中涉及的“肉食”,大抵属此类。

当然,权贵门阀因喜射猎,乃至“毁田作猎场”(如曹叡),虎狼鹿獐野猪等野味,也便经常进入帝王的餐桌。

对下层人物而言,“牛”与“鸡”是最常见的肉食。

典韦年轻时在江湖上做刺客。经常乘着板车,在车厢下层装满长刀、撩戟等轻重兵器,在车厢上层覆盖着肥鸡美酒,以作迷惑。

(典)韦乘车载鸡酒,伪为候者,门开,怀匕首入杀永,并杀其妻,徐出,取车上刀戟,步去。--《魏书典韦传》

张辽“威震逍遥津”时,曾夜募8百死士,杀牛犒赏健儿。

翌日清晨突袭孙权本阵,大破十万吴兵。

乃至吴人“闻声止啼”。

鲜牛肉的威力,可见1斑。

(张)辽夜募敢从之士,得8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魏书张辽传》

彼时常见的瓜果有李子、栗子、橘子、柿子、杏、梅、梨、枣、桃等。

“异域贡品”则有葡萄、(安)石榴、龙眼、荔枝。

苹果,番茄与西瓜等今日常见的水果,并不在其中。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时史书记载的“蘋果”与今日的“苹果”无关,其实应该是海棠果。

苹果、香蕉原产地都在美洲,清朝才传入中国。

3国时代的常见饮料,有茶与酒。

酒是流行全国的饮品,茶则是兴于南方的雅俗。

胡人则喜欢饮“酪”,即乳制品。

不过在3国时代,饮酪的风气并不普遍。

总而言之,舌尖上的大汉,是不存在的。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