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一百六十九章 逢君多苦劝,落子弈棋盘1…(2 / 2)

相貌颇似荀彧的荀悦站起身扶起大侄子。

“公达快快请坐。何事竟使你如此慌张?”

荀彧虽将姿态拿捏得十足,却也还是吩咐尚书台文吏为荀攸斟上热汤…也就是开水。

“公达不急开口,先坐下饮杯热汤再细细道来。”

心急如焚的荀攸,哪里有心思坐下慢悠悠喝开水?

其人再次行礼后便起身站定,将自己与苟哥商议之计原原本本对两名族叔复述了1遍。

只听“噗”1声轻响,1向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荀令君,竟然失手使香囊掉到了地上。

荀悦也好不到哪儿去。

其人面色大变。

“公达,此话当真?”

荀攸用力颔首:“千真万确!2位叔父,事不宜迟,某等当召集朝廷重臣,尽速办理此事!”

荀悦沉吟不语,荀彧却再也沉不住气。

“来人!请太尉、御史中丞、宗正、钟使君、孔北海、桓令君、陈长文前来议事!”

荀彧所说之人,指的是杨彪、刘渊(刘协正牌皇叔)、刘艾、钟繇、孔融、许都令桓典和陈群。

文吏领命而去。

公廨内仅余荀家3人。

荀悦如梦初醒般沉声追问:“公达,卫将军可曾想过,此事1旦稍有不慎,便将万劫不复乎?”

荀悦问罢,荀彧的公廨内,便陷入沉默。

刘协寝宫内…

布衣银钗、素面朝天却清丽可人的伏寿匆匆进来,向刘协盈盈1礼。

“陛下请恕妾先斩后奏之罪,妾唯恐卫将军性命不保、袁绍老匹夫趁机攻入许都。若如此,陛下与妾、皇子、诸公主皆将性命难保!”

中常侍们不方便如此说,皇后伏寿却毫无顾忌…

因为伏寿跟着窝囊废刘协,已经吃过太多类似的苦头。

更何况昔年献帝东归,在陕县渡黄河之时伏寿还险些丢了性命。

刘协神色大为缓和。

“梓童为吾用心良苦,吾焉有责怪梓童之理?此事,梓童处置甚为妥当,吾心甚慰。”

伏寿再次盈盈1礼后,含笑看向因纵欲过度而面色苍白的刘协,心中不由生出几分厌恶。

这不怪伏寿。

刘协在宫中纸醉金迷、无忧无虑的生活完全得益于赵旻,而其人非但不感恩,反而巴不得赵旻早些死。

刘协如此不识好歹,智慧与美貌并存的伏寿不厌恶刘协才怪。

伏寿迅速将自己的厌恶之情压下,向刘协嫣然1笑。

【作者题外话】:黄祖所谓的先手优势,在赵旻看来就是个笑话。

赵旻实则是在将计就计罢了。

因为他的最主要目的,是暂时安定中原,以便尽快在凉州边地重设西域都护府。

黄祖的格局,在将着眼点放到中亚、甚至是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半岛的赵旻面前,简直就像小孩子过家家。

在辽国之前,当然不可能有太监,而且从小黄门做到太监是很难的。

太监在明清是掌管1监的大宦官。

汉末的十常侍,便相当于明清的太监。

伏寿跟着刘协,吃过的苦、受到的惊吓委实是1言难尽。

甚至献帝东归之时,伏寿都有好几次险死还生的经历。

历史上的伏寿,比伏完、刘协都要坚毅果敢许多…

尽管伏寿死得极为凄惨,但无论如何,伏寿至少敢于抗争、不甘心命运的摆布。

伏寿比逆来顺受的刘协强了不知多少倍。

赵旻爱极了伏寿,不止因为伏寿酷似赵旻前世的白月光,也不止因为伏寿秀外慧中,最重要的1点,便是赵旻心中极其怜爱这个在乱世中飘0的可怜弱女子。

反过头来看刘协,刘协与曹魏的高贵乡公曹髦境遇何其相似!

然则,前者就算在汉室犹可有所作为的环境中,就是个窝囊废!

刘协其实有很多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他不敢。

建安4年(西历199),刘协其实大可不必玩衣带诏。

他只要效仿曹髦登高而呼、召集1大批忠汉之臣动武,彼时刚刚与绍叔反目的曹老板就要完犊子。

哪里还会有什么官渡之战?

而曹髦的时代,曹魏已完全被司马群贼操纵朝堂,但曹髦即便明知9死1生,也要奋力博出个未来。

遑论若非狗贼王沈出卖,曹髦成功的概率很高。

所以,刘协枉为人君,根本配不上伏寿!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到了汉末丧乱时期,许多大姓首领,不仅具备了学阀特征,还因为坐拥众多宾客,而成为威震1方的豪帅。

他们同时兼备了文、武双重特征。

比如陈留大姓卫兹,聚众5千余人,豪强色彩浓郁。

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5千人。--《魏晋世语》

然而卫兹同时又得到名士郭泰的赞赏,跻身名流之列。

郭泰与许邵是彼时北方最有名的清议者(即品评人物的名嘴儿),得其佳评者,便可1朝发迹。

林宗(即郭泰)曰:“子许(即卫兹)少欲,文生多情,此2人非徒兄弟,乃父子也。”后文生以秽货见损,(卫)兹以烈节垂名。--《先贤行状》

再比如泰山豪族鲍信,家族“世以儒雅显”,自己又得到大将军何进的征召,名士无疑。

信父(鲍)丹,官至少府、侍中,世以儒雅显。--王沈《魏书》

然而酸枣会盟时(190),鲍信竟然携带了步兵两万,骑兵7百,辎重3千余乘赴会,气焰滔天。

可见他与卫兹1样,也是名士与豪帅身份兼杂。

(鲍信)信乃引军还乡里(兖州泰山),收徒众2万,骑7百,辎重3千余乘。--王沈《魏书》

至于曹操、曹纯、曹洪等人,年轻时亦被朝廷征召,曹操历仕东郡太守、济北国相;

曹纯为黄门侍郎;

曹洪是蕲春县长,无疑都属于名士之列。

然而诸夏侯曹氏,同时也都是部曲帅,在《典论》中被曹丕称作“名豪大侠,富室强族,飘扬云会,万里相赴”。

其中曹纯与曹洪,还都是凶悍的斗将,名噪1时。

虽然汉末乱世,地方的豪强极多,但并非所有的豪族,都能与士族或世家扯上关系。

比如有1些次等豪族,类似泰山臧霸、谯郡许褚、富春孙坚等人,在乡里或辖区中小有势力,也能“聚众千余家”。

但他们很明显与“士族”毫无干系,反而更类似打家劫舍的强盗。

汉末,(许褚)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魏书许褚传》

(孙)坚为佐军司马,乡里少年随在下邳者皆愿从。坚又募诸商旅及淮、泗精兵,合千许人。--《吴书孙破虏传》

针对这个问题,便有必要澄清“豪族”间的区别。

先来看最高级的冠族。

从记载上看,被冠以“冠族”、“冠盖”等称谓者,基本等同于士族。

他们通常兼具奴客部曲与传家经学,属于最1流的高门。

这类人物,见诸记载者有陶丘洪、边让、辛毗、许允、桓范、诸葛诞等人。

当然也有例外。

比如3辅地区的冯翊郡,在东汉末期缺少豪门,竞争较少,因此在建安初年冯翊郡被分割为左右两部时,有1些出身单家、政治嗅觉敏锐的投机者,便“著籍东部”,因此发迹,成为当地冠族。

冯翊东县旧无冠族,故2人(严干、李义)并单家……建安初,关中始开。诏分冯翊西数县为左内史郡,治高陵;以东数县为本郡,治临晋。(严、李)遂相附结,皆仕东郡为右职(即高级干部)。--《魏略》

当然,类似上文这种暴发户式的“新兴冠族”,与特殊的时代背景有关,《3国志》中见诸记载的冠族,基本都是耳熟能详的门阀。

下1章,咱们继续说。

其实这1章,昨晚11点半云某便已码完,但作者的话只字未写…

只好等到今天早晨补上。

工作太忙了…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