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陈汤,即便立下开疆拓土大功,活着时也不过关内侯而已。
金日(i4声)磾(di2声),是休屠王子。
所以,休屠王1脉有两大姓氏,1是金氏,1是独孤氏。
云某忘了先前有没有向诸君提起过,休屠各人的前赵亡国后,其王族在东晋时投靠了拓跋部,遂成为后来的独孤鲜卑。
也就是说,史上最牛老丈人、侧帽风流的独孤信,其人老祖宗正是休屠王。
云某最受不了满清那“大人”之称呼。
在咱们华夏神州数千年历史中,“大人”专指父母等长辈。
亚历山大大帝?
呵呵。
那就是西方人放的屁!
这种文章、公众号俯拾皆是,云某懒得赘述。
中平6年(189)灵帝病笃,欲征董卓为少府(9卿),削其兵权。
卓上疏言“胡人恋栈不去、丑态百出”。
以此度之,卓或通胡语。
6年,征卓为少府,不肯就,上书言“所将湟中义从及秦胡兵皆诣臣曰‘牢直不毕,禀赐断绝,妻子饥冻。’
牵挽臣车,使不得行。羌胡敝肠狗态,臣不能禁止。”--《后汉书卷7十2》
注意:“湟中义从”即月氏人,“秦胡”即羌化汉人。
董卓军队中,既然颇多胡人,依恋故土,不愿远离,亦可理解。
由是推之,远征上万里?
呵呵呵呵呵呵。
大概也就小白文才敢这么写吧?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我们来看看关中朝廷,以及其极为高明的纵横捭阖之术。
关中朝廷即凉州伪政府,先后以董卓,李傕郭汜等人为首领。
虽然自董卓入关(191)到献帝出奔(195),关中诸将对关东地区未再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不过仍通过外交手段、多次干涉关东事务。
以李郭2人之粗鄙,不难想象,幕后策划者,1定是贾诩,甚至疑似还有荀攸。
董卓上洛伊始(189),便布局关东。
彼时充任其爪牙者,有孔融(青州北海)、公孙度(幽州辽东)、韩馥(冀州)、刘表(荆州)等人。
其中孔融与公孙度,是董卓死忠,始终未曾参与讨董联军。
韩馥最初拥护董卓,在冀州大族的胁迫下,倒向袁绍。
刘表则与关中、关东两方虚与委蛇、周旋其中。
关中势力收缩长安时(191-195),对关东事务亦多有干预。
其外交原则,可归纳为“驱虎吞狼、见缝插针”。
这个风格,呵呵,像极了贾诩。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董卓死后,即李、郭秉政时期(192-195),关中方面开始拉拢袁术、对抗袁绍。
(1)冀州布局
因为张燕对刘虞(袁绍)不满,关中政府便大力联络黑山军,赐以御诏,还派壶寿出任冀州牧,与黑山合兵,对抗袁绍(绍自领冀州牧)。
(袁绍)讨于毒,围攻5日,破之,斩毒及长安所署冀州牧壶寿。--《英雄记》
不难看出,这是贾诩的手笔。
(2)幽州布局
幽州牧刘虞是袁绍集团成员。
董卓死后,关中提拔公孙瓒(袁术盟友)为前将军,封易侯。
同时擢刘虞都督6州,刻意激化2者矛盾。
最终公孙瓒杀刘虞,又表“关中使者”段训为幽州刺史。
因为公孙瓒是幽州辽西人,所以按照3互法,其人不能任幽州刺史。
瓒诬虞欲称尊号,胁训斩虞。瓒上(段)训为幽州刺史。--《魏书公孙瓒传》
不难看出关中方面,对2袁的态度有所差异。
拉拢袁术,而打击袁绍。
原因很简单,袁绍跟刘协撕破脸了,而且,袁绍距关中近,袁术的割据地区较远。
此正所谓“远交近攻”也。
若说不是贾诩献计,谁信?
(3)兖州布局
兖州刺史曹操,是袁绍擅署的伪职。
因此关中政府派金尚出任兖州刺史,想借此削弱袁绍集团的力量。
曹操阻兵兖州,金尚遂投奔袁术。
(金)尚,献帝初为兖州刺史,东之郡,而太祖已临兖州。尚南依袁术。--《典略》
从金尚的履历变迁,不难看出其政治任务与立场倾向。
贾诩确实了得。
(4)荆州布局
以关中的地理位置而言,袁绍集团(冀兖豫)的威胁远大于袁术集团(徐荆扬)。
因此关中诸将对袁术的拉拢,也便顺理成章。
首先是李郭(192)秉政时,将客居荆州南阳的后将军袁术,擢升为“左将军”。
李傕入长安,欲结术为援,以术为左将军,封阳翟侯,假节。--《魏书袁术传》
其次是对盘踞荆州的(袁绍盟友)刘表,加以笼络瓦解。
关中多次为刘表加官进爵,其“荆州牧”“成武侯”“假节”等尊荣,都来自李傕赐予(192)。
李傕、郭汜入长安,欲连表为援,乃以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假节。--《魏书刘表传》
刘表遂在袁绍与东汉朝廷(关中)之间左右逢源。
其人恬不知耻地美其名曰:“内不失贡职(朝廷),外不背盟主(袁绍)”。
(刘)表达(邓)羲曰:“内不失贡职,外不背盟主,此天下大义也。”--《汉晋春秋》
其人鼠首两端的心态昭然若揭,被曹操笑作“此自守之贼也”。
所以诸君以为,贾诩手段如何?
诸君以为,这就完了?
别急,还有更高明的!
(5)干涉停战
就在2袁各自拉拢附庸,在关东打得1塌糊涂的时候,关中政府也经常会趁虚找找“存在感”。
董卓时代(189-192),便曾遣胡母班、韩融等人赴关东“解释义兵”,即充当说客。
最后胡母班被王匡所杀,背后又是袁绍授意。
董卓使(胡母)班奉诏到河内,解释义兵。(王)匡受袁绍旨,收班系狱,欲杀之以徇军。--谢承《后汉书》
李、郭时代(192-195),也曾干预过关东事务。
初平4年(193),在2袁斗得精疲力竭之际,关中朝廷派太傅(上公)马日磾劝袁术罢兵;
又派太仆(9卿之首)赵岐劝袁绍罢兵。
赵岐,正是那位尊孟子为“亚圣”、著《孟子章句》的大儒。
目前书中阶段,其人正在荆州授课。
初平4年,天子使太傅马日磾、太仆赵岐和解关东。岐别诣河北。--《英雄记》
彼时(193)的2袁已经无力再战,正缺个台阶下。
2袁遂纷纷拜表天子,表示愿意罢兵。
虽然关东的无赖军阀们,在短暂的休养之后便再度寻衅开战,但李傕等人也赚足了面子。
如此做的深意,诸君想必已看到了吧?
没错,李郭从此策反起诸侯来,更加得心应手!
高不高明?
腻不腻害?
初平年间(190-193)群雄割据,天下大乱。用田余庆的话讲,是“各路军阀如同地里冒出来的1般”。
董卓入京,东汉政权的躯壳彻底破碎。地主割据武装好像从地底下涌出来的1样。--《曹袁之争与世家大族》
虽然看似各自为战,实际有据可循。主要联盟即董卓、袁绍、袁术3方。
袁绍与袁术,各自延揽打手,争斗不止。虽然乍看上去强盛1时,不过联盟内部却均存在严重隐患。
既然联合原因,是“以利而交”或“对抗敌人”。1旦利益降低,或者敌人消失,那联盟的基础也便不复存在。
臧洪、曹操脱离袁绍;刘表坐观成败;袁术抛弃公孙瓒;陶谦与袁术反目;皆因此而起。
在关中诸将盘踞长安期间(191-195),对关东不再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但仍然通过“任官、加爵、劝说停战”等外交手段,分化2袁,并宣示主权。
关中的立场变化,可归纳为:
董卓时代“两路出击”(对抗2袁)、李郭时代“拉1打1”(结术抗绍)。
李傕的外交路线明显更加现实,史书虽被陈寿删掉,但不难猜出,9成9出自其谋主贾诩。
初平年间的东汉局势,大抵如上所述。
下1章,咱们聊1聊著名秽史荥阳之战。
真相虽隐藏在字里行间,却往往与字眼纸面意思截然相反。
诸君,这几日,北方持续高温,盼诸君多多保重身体!
最好能趁此良机养养阳气。
春夏补阳,秋冬补阴。
早晨吃几片生姜最好。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