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旻不得不向老娘摊牌了。
【作者题外话】:夏侯惇的缺载情况极为严重。
其人本传自兖州平叛后(西历194-195年),便跳跃性地转入“太祖平河北”,即曹袁之战(200-207)。
时大旱,蝗虫起(指兖州之乱),惇乃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转领河南尹。太祖平河北,为大将军后拒。--《魏书9夏侯惇传》
考虑到盲夏侯是曹魏元勋,还参与了荥阳之战(190)等“奠基性质”的革命事业…那么建安元年(196)天子东迁、其后曹操东征西讨,皆为大事,夏侯惇绝对不可能不参与其中!
失载的原因,只有1个,就是不方便录入史书。
《夏侯惇传》的缺载问题,几乎是《魏书》中最严重的。
1个屡战屡败、还被绑票的独眼将军,靠着屯田1路“都督2十6军”,甚至成了曹魏“首任大将军”,根本是天方夜谭。
夏侯惇的军功记录,无疑遭到抹杀。
时代相近的司马炎,登基后曾公开感叹:“夏侯惇的功绩、可以百世流传”。
(晋武帝)诏曰:“惇,魏之元功,勋书竹帛。”--《晋阳秋》
如果按《惇传》所载、其功绩基本都是“典农”。
1个在军界打拼了3十年的老将,“负土做陂”能算功绩?
司马炎必定读过当时的1手史料,他口中的“功”,必指代“军功”。
因史料所限,云某只能略作猜测:
夏侯惇早期的军功,恐怕多与袁绍有关,故不好录入史书,而失载之数年,恐怕与其人“助战河北”有关。
对此,云某只能脑洞大开:
袁绍在建安元年至建安3年(196-198)中,1定曾多次调夏侯惇在河北对付公孙瓒、打黑山贼,甚至斗鲜卑和公孙度。
而且夏侯惇立功很可能极高!
苟哥赵旻好容易逮住吴巨这条巨鱼,1定会尽可能压榨其人价值。
曹孙刘3人的成功,与咱们现代成功人士1样,绝非偶然!
他们背后所付出的血泪及伤痛,都记录在史册之中,他们的故事,每1个都极为励志,甚至可以说是英雄史诗!
如果我们只看到其中的尔虞我诈、狗皮倒灶、血腥残忍、权术诡谋…
那就真的太肤浅了!
曹孙刘3人,的确无愧于英雄2字!
虽然云某1直鄙视孙十万…
最后…赵旻药丸…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我们看1看刘表对待刘备的矛盾态度。
直观上看,刘表对刘备的态度十分矛盾。
按刘备“数反覆难养”的负面名声以及刘表“阴御之”的猜忌心理,双方很难长期维持和平态势。
但最终结局却是刘备在荆州波澜不惊地度过了8年时光,直至刘表老病而死。
这种微妙的平衡未遭打破,离不开彼时特殊的外部环境。
即曹操集团盘踞北方,挟制荆州。
刘表虽然不甚信赖刘备,但他毕竟更畏惧曹操,两害相权取其轻,人性使然。
若按历史的走向来看,在刘备客居荆州期间,也确实未发生曹军大规模南下的事件(有过小规模入侵行为)。
虽然彼时曹操忙于吞并袁绍集团的遗产,无暇南顾;
但也侧面反映出曹操对刘表与刘备的组合,终究心存忌惮。
曹操的存在是刘表与刘备相互依存的外因,这1微妙平衡得以实现,另有内因。
内因即是荆州集团内部存在许多心向汉室的臣子,他们与刘表貌合神离,随时准备将荆州拱手献予曹操。
其中以蔡瑁、蒯越为代表的荆楚大族,兼备“元从”与“豪强”的双重身份,他们在刘表集团中占据显赫地位,却暗通曹氏,心怀异志;
而刘表对此颇感无力。
蔡瑁字德珪,襄阳人。性豪自喜,少为魏武所亲。刘琮之败,帝(指曹操)造其家。--《襄阳耆旧传》
这1集团的政治活动相当频繁。比如有“楚国之望”美名的韩嵩曾劝刘表向汉廷纳质子,刘表大怒欲杀之,这1决定却遭到包括蔡夫人在内的荆楚大族的1致反对,最终竟不了了之。
(刘表)盛怒,持节将斩之,数曰:“韩嵩敢怀2邪!”……其妻蔡氏谏之曰:“韩嵩,楚国之望也;且其言直,诛之无辞。”表乃弗诛而囚之。--《傅子》
以傅巽(凉州北地);
和洽(豫州汝南);
杜袭、赵俨、繁钦(豫州颍川)为代表的流寓士人,与刘表的关系亦十分堪忧。
从结局来看,傅巽最终参与了对刘琮的劝降;
和洽“南度武陵”,栖遁避世;
杜袭则干脆“南适长沙”,参与了张羡集团的叛乱。
可见这些富有名望的流寓士大夫,其实也抛弃了刘表。
(蒯)越、(韩)嵩及东曹掾傅巽等说琮归太祖。--《魏书刘表传》
(和洽)与亲旧俱南从表,表以上客待之。洽曰:“所以不从(袁)本初,辟争地也。昏世之主,不可黩近,久而阽危,必有谗慝间其中者。”遂南度武陵。--《魏书和洽传》
(杜)袭避乱荆州,刘表待以宾礼……袭遂南適长沙。建安初,太祖迎天子都许。袭逃还乡里。--《魏书杜袭传》
另外,荆州还存在许多年龄尚轻、名望尚浅的流寓士人,如孟建、石韬、徐庶、诸葛亮等人。
他们与傅巽等人又有不同,这些青年士子从未出仕过刘表幕府,始终保持观望态度。
诸葛亮在多年之后曾回忆往事,称“不求闻达于诸侯”,此处诸侯即指刘表。
更不必说,就连刘表的“邑人”最终都抛弃了他。
伊籍跟随刘备入蜀,王粲兄弟则劝说刘琮降曹,几乎无1例外背弃了刘表的信任。
(刘)表卒,(王)粲劝表子(刘)琮,令归太祖。--《魏书王粲传》
王沈《魏书》记载,刘表死前曾向刘备托孤,云“我儿不才,而诸将并0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
此处“便摄荆州”的真实性存在争议,裴松之对此高度怀疑,姑且不论;
但“诸将并0落”却是客观事实。
此处的“诸将”当指忠于刘表,且愿意贯彻其割据意志的将领。
这些将领在刘表晚年时多已凋0,尚在人间者,则大抵如蔡瑁、韩嵩1般秉持归降曹操的绥靖立场。
毫无疑问,刘备在刘表集团中属于特例。
他虽然受到刘表的猜忌,但刘备与曹操之间矛盾甚深,无可调和。
因此刘备必定是反抗曹操,维持荆州割据路线的坚定拥护者。
简言之,刘表与刘备的关系,是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提防。
刘备对此亦心知肚明,从他在荆州晏然安居8年的事迹来看,他大约从未担心过遭到刘表暗算。
按刘备的行事作风,他在担忧曹操“必不容己”之时,便立即叛走徐州,可知此人政治嗅觉极端敏锐;
若他真的担心遭到刘表谋害,是绝无可能在荆州客居8年之久的。
按刘表死后他曾欲远遁交州,依附苍梧太守吴巨,便可知道彼时的刘备尚有退路,不必盘桓荆州。
(刘备)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指曹操)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蜀书先主传》
(鲁肃)问(刘)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江表传》
《汉魏春秋》记载,刘备曾自诩“刘荆州临亡托我以孤遗”。
可知刘表临终之际,确实曾对刘备寄以期望。
即使不是举州相付(如《英雄记》、王沈《魏书》所云),也是叮嘱刘备辅佐刘琦、刘琮等子嗣。
可知刘表1心所系者,仍是将割据荆州的事业继续下去,而刘备的存在,则是刘表遗愿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有鉴于此,刘表虽然对刘备“疑其心”甚至“阴御之”,却绝无可能萌生出暗算刘备的念头;
因为刘备若死,则曹操便再无对手,刘表1生的事业也便注定拱手相付。
《后汉书》记载刘表“在荆州几2十年,家无余积”,可知刘表统摄荆州期间,从未重视过个人财富的积累。
其原因只有1个,就是刘表将整个荆州都视作个人私产。
维持荆州的割据局面,便是刘表的人生追求。
综上,刘表如此看重刘备,而刘备也的确为令刘表失望,甚至,因刘备之故,曹操不敢轻易攻荆州…
谁还能说,刘备只会哭?
第2卷,随着赵旻大搞民生、苟道给刘协屡添春意、出征在即而至此完结。
第3卷即将展开。
刘备至荆州,给天下带来了许多变数,而孙策本性难移,其人结局如今亦未可知。
袁绍认怂之后,河北反倒进入稳定局势。
所以,赵旻要如何努力,才能避免天下3分的大趋势呢?
请诸君拭目以待!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