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骚归牢骚,如今卫府众人都未吃饱。
长夜漫漫,这还得了?
当然,此事难不倒我们机灵的苟哥。
其人哈哈1笑:“诸公勿忧!旻为你等现场表演拉面绝活儿!”
无庖丁不要紧,食材不足亦无妨。
众人聚在卫府前院,支上炉灶。
赵旻动员卫府全体成员和面、剁馅,其人则现场大秀了1把厨艺。
赵旻炸好甜面酱的功夫,面团便也饧好。
赵旻前世所在的建设兵团以面食为主,其人拉面的手艺便学自当地的炊事员。
是以,卫府众人有幸亲眼目睹其主公表演拉面绝活儿。
在众人瞠目结舌中,1碗碗热气腾腾的炸酱拉面便端上几案。
以劲道爽滑又香甜鲜嫩的炸酱拉面填饱肚子后,赵旻1挥手。
“包饺子!”
【作者题外话】:恭喜刘协作死成功。
这1刻,刘协似乎忘了,袁绍正愁找不到其人把柄…
哈哈。
羞辱刚刚远征匈奴左贤王凯旋的卫府正主赵旻…
刘协真是个人才!
然而,这事儿颇符合刘协性格。
当今天下,恐怕惟有刘协不了解赵旻真面目、不清楚汉室已衰微到何等程度。
袁绍1定会主动提出,废刘协另立有德之君。
1如其人在初平年间之故事。
所以,这1章,咱们便来聊聊关东诸侯立天子之事。
初平年间,关东诸侯袁绍、韩馥曾多次谋立刘虞为帝,试图假借其名号对抗关中的长安朝廷。
虽然刘虞坚持辞而不受,但后世学者对此事的看法却秉承不同的看法。
陈寿、范晔等人认为刘虞拒不称帝乃是出于谦恭谨慎,誉之为“宗室长者”;
方诗铭则认为刘虞拒不称帝乃是畏惧同在幽州的公孙瓒,担心授人以柄,并非出于真心。
无论刘虞的本心如何,这1历史事件无疑颇具分析价值。
我们先来看,此事件发生时的时代背景情况。
刘虞拒绝劝进,与彼时的历史背景高度相关。
(1)祸水东引
按《魏书武帝纪》的记载,刘虞至少先后两次得到过关东群雄的拥立。
第1次是在初平元年(西历190年),第2次是在初平2年(西历191年)。
(初平元年)袁绍与韩馥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魏书武帝纪》
2年春,绍、馥遂立虞为帝,虞终不敢当。--《魏书武帝纪》
该倡议的发起者是袁绍与韩馥,他们也是酸枣联军的头面人物。
这1行为存在现实背景:
袁绍起兵反董,导致滞留洛阳的袁氏家属惨遭夷灭,董、袁矛盾遂不可调和。
董卓闻(袁)绍起山东,乃诛绍叔父隗,及宗族在京师者,尽灭之。--《后汉书袁绍传》
因此袁绍亟需另立新君,以便在名分层面上对抗董卓的傀儡刘协。
这里不难发现,虽然袁绍与董卓存在血仇,但刘虞与董卓却并无直接矛盾。
在此背景下,袁绍倡议拥立刘虞为帝,其实是令刘虞火中取栗,充当关东诸侯的大纛,吸引董卓集团的仇恨,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
刘虞久历宦途,在董卓入京之前已经官至太尉,位登3司,他不可能察觉不到袁绍的目的。
因此他对称帝的提议持高度抵触的态度。
无论袁绍与韩馥如何劝进,刘虞“终不敢当”。
灵帝遣使者就(刘虞)拜太尉,封容丘侯。--《后汉书刘虞传》
(2)投鼠忌器
刘虞拒绝称帝的另1个原因,便是彼时其家属被扣押在董卓手中,因此投鼠忌器,担心激怒董卓,步袁隗家族的后尘。
刘虞之子刘和当时在汉廷出任侍中,并跟随献帝西入长安,可知刘虞家属始终扮演着人质的角色。
(刘)虞子(刘)和为侍中,在长安。--《魏书公孙瓒传》
宗法社会中,人质的作用是相当显著的。
比如袁绍起兵时,其叔父袁隗便被董卓所杀,洛阳城中的袁氏族人无1幸免,全部罹难。
作为事件的旁观者,刘虞对此不可能毫无触动。
换言之,如果刘虞接受拥立,那便会取代袁绍,成为董卓眼中的头号逆贼,其家属的下场也便不言而喻。
对于关东诸侯谋立刘虞的风声,董卓应该也有所耳闻。
因为袁隗遭到族诛之后,董卓便刻意将袁隗生前的太傅职务转授刘虞。
这1行径阴险露骨,几乎是赤裸裸的威胁。
及董卓秉政,遣使者授(刘)虞大司马,进封襄贲侯。初平元年,复征代袁隗为太傅。--《后汉书刘虞传》
前世之事,后事之师。
鉴于袁隗的惨剧,刘虞也不得不暂时屈服,不敢公开与董卓为敌,甚至还需要违心地遣使贡献,与关中方面搞好关系。
(刘)虞乃备礼请(田畴)与相见,大悦之,遂署为从事,具其车骑……(田畴)遂至长安致命。--《魏书田畴传》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是刘虞?
或者准确来说,袁绍为何要拥戴刘虞为帝?
刘虞受到拥戴的根本原因,在于关东诸侯需要1杆大纛,来宣扬起兵的正当性。
在汉献帝受制于董卓集团的背景下,缺乏名分的关东军阀,严格意义上属于乱军——比如董卓的文胆蔡邕便公开骂辱河内太守王匡为“贼”。
今月十8日,臣(蔡邕)以相国(董卓)兵讨逆贼故河内太守王匡等,屯陈破坏,斩获首级,诣朝堂上贺。--《表贺录换误上章谢罪》
今日所见《魏书》夸赞袁绍、曹操等人为“义兵”,实属胜利者对历史的事后书写。
其意在抹煞董卓对东汉朝廷的影响,同时美化关东地区割据者的形象。
当然,有1点毋庸置疑:董卓老贼确实是国贼!
而不管关东诸侯是否怀有私欲,他们兴兵讨董,确实是兴义兵。
(曹)公军谯,令曰:“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魏书武帝纪》
因此为了获得能与汉献帝相抗衡的筹码,关东诸侯势必要拥立1个刘姓宗室。
至于刘虞在众多备选者中脱颖而出,则主要来自于他的个人声望与魅力。
这也是刘虞受到拥戴的直接原因。
从私德方面看,刘虞谦恭、谨慎、礼贤下士、善待百姓,被称作“恩厚得众,怀被北州”(见《后汉书刘虞传》)。
从某种角度看,以“仁义”著称的刘备,在个人品德方面,与刘虞具备1定的相似性。
不过刘虞的身份更尊贵(刘秀嫡长子刘强后裔),更高(官至太尉),在汉末乱世的初始阶段,也便具备了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
(刘)虞,东海恭王之后也。--韦曜《吴书》
东海恭王(刘)强。建武2年,立母郭氏为皇后,强为皇太子。十7年而郭后废……(刘强)愿备蕃国。--《后汉书光武十王传》
1言蔽之,刘虞为刘秀嫡长子刘强后代,确系光武帝刘秀子孙;且其人无论声望、魅力,皆为1时之选。
所以,当时不仅袁绍、韩馥等人带头拥立刘虞,连张超与臧洪似也参与此事。
《臧洪传》记载,在袁绍与公孙瓒争雄河朔时,广陵太守张超派遣功曹臧洪“诣大司马刘虞谋”。
虽然未详所谋何事,但从时间背景推断,很可能与劝进之事有关。
(张)超遣(臧)洪诣大司马刘虞谋,值公孙瓒之难,至河间,遇幽、冀2州交兵,使命不达。--《魏书臧洪传》
另外,张超的兄弟张邈曾是曹操至交,而曹操又曾被袁绍延揽,邀请共同参与劝进。
董卓之乱,太祖与(张)邈首举义兵。--《魏书吕布传-附传》
袁绍与韩馥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太祖拒之。--《魏书武帝纪》
虽然《武帝纪》称曹操拒绝参与谋立刘虞,但《钟繇传》却记载李傕、郭汜骂辱曹操使者,称“关东欲自立天子,今曹操虽有使命,非其至实”。,
换言之,在参与拥立的人物中,袁绍、韩馥、曹操、张超、张邈等人应该均曾牵涉其中。
只不过,史书出于为尊者讳的目的,选择性地记述了部分事实而已。
这便如同《魏书袁绍传》详细记载了袁绍拥立刘虞的事件,而《后汉书袁绍传》则不言此事。
根本原因便在于史官所处的历史环境,决定了他们的修史立场。
南朝刘宋的范晔,只要历史事件不影射到刘宋武皇帝刘寄奴,当然便不存在这种顾虑。
关东诸侯中,曹操本为袁绍麾下之臣,袁绍不干净,曹操难道便能独善其身?
呵呵!
简言之,屁股决定脑袋,而且,能决定脑袋是否安然无缺地长在脖子上。
毕竟生命只有1次,魏晋史官们要且行且珍惜。
本章先到这里,本书中刘协作死,固然是刘协的危机公关事件,但同样也是赵旻的危机公关事件。
赵旻如何妥善圆场,还请诸君拭目以待。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