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二十三章 真相终大白,巧取不义财上(2 / 2)

魏种虽有前科,曹老板却仍能捏着鼻子任用,足可见此人才能之高。

虽然历史上此君1定被卸磨杀驴,所以不但无法载入史册,连字都未留下。

赵旻大笑着向魏种抱拳。

“魏府君屈身下就,旻不胜荣幸,惟恐委屈魏府君耳!”

魏种笑道:“卫将军忧国忧民,他日必可成就伟业,某甘愿臣事之!”

从魏种可以调集5千河内骑兵来看,其人1定与当地豪族关系融洽,换言之,河内轻松到手。

注意:东汉3河骑兵,是指河东、河内、河南3郡骑兵。

至此,赵旻针对刘协的反击计划,进展极为顺利。

所以赵旻在看过天色后,便向3人辞行。

他要备齐车马,去曹府接收曹洪筹集的财帛。

【作者题外话】:建安2十4年(西历219)的魏讽之乱,此名头纯属莫须有,因为当时魏讽既不在邺城,也不在洛阳、许县,而是在长安。

所以,此事的本质,与朱元璋大杀功臣如出1辙,目的皆为给自己儿子曹丕上位而铺路。

谁让魏讽是陈思王曹植的人呢?

关于此事详情,后文再详述。

本章先聊1聊荀攸的早期经历。

还是那句话,读史要有手和眼睛,不能只停留于纸面。

因为“为尊者讳”和“专美传主”。

荀攸早年曾在长安朝廷中沉浮起落,并多次谋求外出割据,表现出十足的枭雄色彩。这与史书中“算无遗策”的军师形象,判若两人。

荀攸是荀彧之侄,与叔父号称2荀。

荀彧被称作“令君”,荀攸则被称作“军师”。2荀在曹魏集团中地位甚高,名冠当时。

或问近世大贤君子,答曰:“荀令君(荀彧)之仁,荀军师(荀攸)之智,斯可谓近世大贤君子矣。”--《傅子》

出于为尊者讳的需要,《魏书》对荀攸的描述主要围绕其仕宦曹魏的事迹,对其早年经历的记载并不详细,其中又夹杂进诸多隐讳之辞。

其中杜撰痕迹最明显的,便是谋刺董卓之事。这1问题前人学者已有留心,但影响有限,并未引起太大关注。

(荀)攸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5琼等谋曰:“董卓无道,甚于桀纣……”--《魏书荀攸传》

另外《魏书》又刻意淡化了荀攸与长安朝廷的联系,并对荀攸多次谋求割据的事迹语焉不详,为客观了解这1历史人物制造了许多障碍。

先简单谈1谈2荀的亲属关系。

虽然《荀攸传》称传主为荀彧“从子”,但2荀的亲缘关系却并不算近。

荀攸字公达,彧从子也。--《魏书荀攸传》

从子,即从兄弟之子,字面意义即堂侄。

“从兄弟”在两汉时代包含两重含义,1重是同祖父,称作“从父兄弟”,另1重是同曾祖父,称作“从祖兄弟”。

按《后汉书荀淑传》,荀攸祖父荀昙,是荀彧祖父荀淑的兄子。照此描述,荀攸之父荀彝与荀彧为从祖兄弟。

(荀)淑兄子(荀)昱字伯条,(荀)昙字元智。昱为沛相,昙为广陵太守。--《后汉书荀淑传》

(荀)攸父(荀)彝,州从事。彝于彧为从祖兄弟。--张璠《汉纪》

简而言之,荀彧这1房的承继关系是荀淑-荀绲-荀彧;荀攸这1房的承继关系则是荀昙-荀彝-荀攸。荀昙之父是荀淑之兄。

由此可知,荀攸虽然名为荀彧从子,2人的血缘关系却已相当疏远。这也是为什么荀攸身为侄子,反倒比叔父荀彧还大了6岁。

时建安十9年,(荀)攸年5十8。计其年大(荀)彧6岁。--王沈《魏书》

这同样可以解释,为什么董卓进京后(189)荀彧投奔关东的韩馥、袁绍;荀攸却跟随董卓西入关中,直到建安元年(196)才投奔曹操。不难看出叔侄2人曾存在严重的政见分歧。

咱们重点探讨1下荀攸谋刺董卓事件。

《荀攸传》称传主客居长安时,曾密谋行刺董卓。这也是《荀攸传》中最大的逻辑漏洞,可信度成疑。

(荀)攸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5琼等谋曰:“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1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魏书荀攸传》

从现存史料推断,很难相信荀攸曾参与过此事。以下从诸多方面加以分析。

(1)董卓对待荀氏的态度问题

与1般印象不同,董卓入京之后(189)对待京师名流是相当友善的,当时以司徒王允为代表的士大夫集团均与董卓持合作态度。

董卓当然不可能如此高明,可见其人背后必有高人出谋划策,关于这1点,咱们后面几章再探讨。

王允“每相承附”,而董卓“亦推心,不生乖疑”,因此“臣主内外,莫不倚恃”。

时董卓尚留洛阳,朝政大小,悉委之于(王)允。允矫情屈意,每相承附,卓亦推心,不生乖疑。--《后汉书王允传》

除了以2袁、曹操为代表的少数野心家出走关东,煽动诸侯起兵叛乱;绝大多数士大夫都跟随董卓西入长安。其中也包括了荀攸。

就连《后汉书》作者范晔也承认,董卓“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比如荀彧的叔父、荀攸的叔祖荀爽,便被董卓征召。

(董)卓素闻天下同疾阉官诛杀忠良,及其在事,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后汉书董卓传》

荀爽初拜平原相(2千石),又升光禄勋(9卿),再迁司空(3公),位登3司。自征召之日算起,前后不过9十3日(1作9十5日),因此荀爽也被称作百日3公。

董卓辅政,复征之。(荀)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视事3日,进拜司空。爽自被征命及登台司,9十5日。--《后汉书荀爽传》

与荀爽待遇相似者,还有陈留名士蔡邕。

蔡邕“3日之间,周历3台”,旋即被董卓擢为侍中,充当文胆。

早在在荀爽被董卓征召之前,荀攸便已受到何进征召,入宫充当黄门侍郎,即1种清贵冗散职务。

何进秉政,征海内名士(荀)攸等2十馀人。攸到,拜黄门侍郎。--《魏书荀攸传》

董卓入京之后(189),受困于关东诸侯的威胁,初平元年(190)先将献帝迁入关中,2年(191)又焚毁洛阳,率领剩余文武入关,正式迁都长安。荀攸也在随迁之列。

从待遇上看,颍川荀氏颇受董卓厚待,双方并无构衅迹象。

所以,无论如何,荀氏不大可能有作案动机。

也就是说,无论按照柯南道尔还是江户川乱步的推理思路,荀攸都不大可能作案。

(2)董卓的遇害时间与荀攸的下落

荀攸西入关中之后,并无异常举动,1直安安稳稳待到了初平3年(192)。然而《荀攸传》却称传主串联何颙、郑泰、种辑、5琼等人行刺董卓。

诡异的是,在“事垂就而觉”(即功败垂成)之后,荀攸等人受到的惩罚竟然仅仅是“下狱”。

事垂就而觉,收(何)颙、(荀)攸系狱。--《魏书荀攸传》

更令人疑惑的是,荀攸下狱不久,董卓便被王允、吕布等人刺杀。之后荀攸竟然得到赦免,继续做官。

(荀)攸言语饮食自若,会(董)卓死,得免。--《魏书荀攸传》

如此荒诞的记载,无异于天方夜谭。

考查荀攸党羽的下落,可知郑泰南走武关、投奔袁术(见《后汉书郑泰传》);荀攸下狱之后又获赦免(见《荀攸传》);何颙在狱中自裁(见《荀攸传》)。种辑的处理结果不详,按其卒年(200)推算,似未遭此事牵连(见《先主传》)。

事泄,(何)颙等被执,公业(郑泰字公业)脱身自武关走,东归袁术。--《后汉书郑泰传》

(董卓)收(何)颙、(荀)攸系狱,颙忧惧自杀。--《魏书荀攸传》

其中5琼的记载最为悖谬,他早在初平元年(190)便已被董卓处死,根本没有进入长安,遑论与荀攸合谋(192)。

(初平元年)2月乙亥,太尉黄琬、司徒杨彪免。庚辰,董卓杀城门校尉5琼。--《后汉书献帝纪》

前人学者已经注意到这1问题,黄山便表示何颙自杀“必以他事”,绝非因为谋刺董卓。

实际就董卓处理政敌的残酷手段来看,周毖、李旻、张温、5孚等人皆“死不旋踵”,如果荀攸、种辑等人真的试图谋刺董卓,早已死于非命,绝不可能仅仅“下狱”而已。

夫以(董)卓之暴,诸将言语蹉跌便戮于前,5琼、周珌(即周毖)、李旻、张温、5孚皆死不旋踵,苟知(何)颙谋杀己,将必立致之死,何暇下之狱?--黄山

另1处显著佐证,便是李傕、郭汜重夺长安之后(192),荀攸、种辑等人并未遭到清算,反而在长安度过了3年太平时光(192-195),甚至还再度出仕。

考虑到王允、王宏、宋翼等人“皆见诛害”的悲惨下场,便可知凉州将校对待行刺董卓之人的处理手段十分残暴。

(李)傕乃收(王)允及(宋)翼、(王)宏,并杀之。允时年5十6。长子侍中盖、次子景、定及宗族十余人皆见诛害。--《后汉书王允传》

换言之,荀攸在初平3年(192)“因罪下狱”或许确有其事,但绝非因为“谋刺董卓”,而是另有缘故。

只不过荀攸下狱的时间与董卓遇害的时间极为接近,纪传体史书又有“专美传主”的写作传统,因此史官便把荀攸等人也归入谋刺董卓的义士之列。

本章暂时写到此处。

中午有饭局,以至于云某码字被耽误,晚上还有饭局,因此云某只能暂时搁笔。

下1章,咱们再聊荀攸在李傕、郭汜时期的经历。

第2更,视饭局结束时间而定,最晚不会晚于11点半奉上。

再次恳请诸位大大见谅。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