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三井和住友是有所分工的,三井在铁矿、钢铁产业里布局很深,而住友则是从铜起家的,而且在南美也有自已的镍矿。
在全球的镍矿里头,很多正在开采和生产加工镍的,基本上都跟三井、住友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地和需求产地,所以三井在外围控制上游资源的过程,实际上是为掌握在中国的这些投资的企业的上游控制权。
例如,三井物产把新日铁引入宝钢,成为其全方位的合作伙伴,而自已又与宝钢成立钢铁物流公司——宝井,从而深入到钢铁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由此,三井物产可以轻易掌握中国钢铁企业各层面的商业情报,为其掌握的上游铁矿石资源(如巴西淡水河谷)提供准确的定价依据,从而在与中国买家的价格谈判中占据主导地位。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中海油、中石油并购美国优尼科事件,投入几百亿,最后却破壁了。
碰壁以后,是一个叫雪佛龙的公司买走了优尼科,虽然也是个美国公司,但仔细去看的话,雪佛龙公司跟三井物产在泰国、澳洲都有着很强的密切合作关系,它们之间实际上在很多地方形成了一种利益共同体。
还有就是中铝收购力拓,是通过美国的投行,花了100多亿美元,结果金融危机一来了,股价暴跌,再加上欧元暴跌,中铝的账面损失达80%。
后来中铝想抄一下底来平衡它的损失,结果并没有成功。问题出在了哪里?中铝的网站上有过这样一段叙述:也就是他们在第二次收购时,成交之前的一两天,三井物产和必和必拓在一起要联合收购力拓。
也就是说:三井在适时的时机出来搅局了。
另外就是技术包围,在三井财团的中国谋略当中,技术优势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一步步地瓦解对手。
以联想为例,联想做台式电脑的过程中,并没有与其它的中国的企业拉开太大的差距。是什么时候甩开对手的呢?
是在1996年跟三井财团的东芝合作后,也就是代理东芝的笔记本电脑开始。自那以后,联想发展很快,连续4年,东芝笔记本电脑在中国销量都是第一的。
从此,联想开始想做自已品牌的笔记本电脑,这时候就与三井财团之间产生了冲突,于是两家就分手了。
分开以后,联想实际上是委托弯弯的企业去加工,然后贴牌。但是,弯弯的那些原材料是从哪来的呢?
自然都是来自日本的,最后,联想很快地通过委托加工,通过全国建网络,占领了第一的位置,把东芝挤下去了。
这时候,三井财团的索尼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是专门来争夺年轻消费者这个领域的。同时,NEC、富士通都来了,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企业又开始争夺制高点。
制高点是什么呢?就是技术,也就是所谓的上游。资源是一种上游,技术其实也是一个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