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830章 巴卑儿的朝贡之路(五)(1 / 2)

方献夫本来想去问问这群外来宣慰司的人,结果没想到立刻就有军队出现,将他们接走。

这让方献夫无奈,只能带着吓呆了的巴卑儿手下离开。

然后在南京随便逛了两天。

因为泲南宣慰司的人很多,包走了所有的官船,以至于方献夫只能跟着一条国企的船北上。

这就需要等待。

毕竟国企的船主要是运送物料北上。

什么物料呢?

棉纺布。

巴卑儿坐在甲板临时加盖的雨棚上,看着一群蒙古客商跟着国企的经理在讨价还价,虽然说着官话,但蒙古的口音还是很浓重。

“我说妥妥不花,一块棉布,你给我砍到这个价,如果你要的量上万,我还能匀你,结果你只要三千匹!这不是逗我吗?”

“我……我这终究是要运到罗刹去的!这个价格,已经够高了!你也得考虑一下我嘛!”

“得,每匹再加一分钱,我匀你三千匹!”

“不是……行吧,就这个价,噶尔丹,说好的,这个价。”

“行。”这个经理微微摇头,这批布料去不去罗刹他也懒得管,但凡是跨国贸易,除了一些特殊的料子允许从江南转运,剩下的都只能出口成衣。

朱厚照也是尽可能的想办法将更多的东西留在国内,延长生产线。

但奈何外边的贵族,总是有需求的,他们买到了成衣觉得品质一般,我既然都是贵族了,你肯定要不同凡响的嘛!

所以他们开始加价买料子,尤其是好料子,想着自己找裁缝做各种衣服。

可惜,好料子,朱厚照虽然允许卖,但价格得加,出口都是往三倍以上开始翻,买还不如买尚衣局的成衣。

加之最近朱厚照完成了的蒙北三宣慰的初步整顿,大批倭人抵达,人口开始充盈,道路开始畅通,安全开始有了一定的保障,所以蒙古一带的蒙古商人,开始进入关内购买物资转运北上。

价格是很贵,但他们也只是卖给贵族,贵族有钱,花得起。

基本货过去,跟贵族打好关系,钱就是源源不断的到手。

而巴卑儿听得懂一点官话了,趁着这个蒙古人过来落座,便上前来问道:“这位兄台,你是哪里的人?”

蒙古人看了一眼巴卑儿的打扮,皱眉道:“你是突厥人?乌兹别克还是库尔德还是奥斯曼?”

“我……是莫卧儿蒙古人。”

“莫卧儿?哦,蒙兀儿人啊。”蒙古人恍然,“我以前是叶尔羌汗国的。我叫妥妥不花,你叫什么?”

“巴卑儿。”

“嗯……没听过这个词语,算了不重要。是客商?朝贡?”

“这……朝贡。”

“哦。朝贡团,那你有什么想问的?”

“也没啥,就是想问问,你们刚才在讨论什么棉布的价格,这东西很贵吗?”

“嗐,普通的棉布,当然便宜。问题是朝廷不允许普通棉布出口,只准进行成衣出口。

但你是不知道,北方虽然有国企,但缝纫技术相当不好,很多都是很随意,拿出去也没人买。要不是朝廷禁止了棉布出口,这些国企早就破产了!”

妥妥不花一提起北方的纺织国企,脸色并不好看,充满了不悦。

毕竟他上次有一批货,险些砸手里,要不是赶巧草原遭了白灾,让他有机会用相对低廉的价格卖出去,不然肯定血本无归。

总之,从那次之后,他就放弃了对大明成衣加工厂,尤其是国企的认可,实在是太次了。

巴卑儿从这个蒙古老哥的抱怨中,听完了始末,这个老哥也是健谈,不过巴卑儿也算是了解了大明的部分边疆政策。

虽然蒙古人移民关内只能去城市,但还是有很多人抢着来关内。

毕竟草原也是分内外的。

顺化、武川、宁夏这几个地方被称呼为内蒙古,而妥妥不花是外蒙古的喀尔喀人。

说到底,他对关内的向往,还是好日子。

因为降雨带的原因,内蒙一带那是水草丰美,而过了大戈壁到鲜卑宣慰司之间的土地,那就是狼藉。

朝廷虽然投资,但主要是以集镇和修铁路为先。

总之,他们这些外蒙人很多是想尽办法先将籍贯挪到了内蒙,再之后通过其他的方式迁徙进入大明的关内诸省。

“要说大汗还是厉害,关内这边发展迅猛,也想着办法从各地弄来税收,最近一段时间,又开始进行结对支援。

直隶直接支援外蒙草原三个都司的建设工作。

就是草原上储水比较困难,各家都想想办法解水源问题,但也鼓励草原跟关内通商,今年的规矩松了很多,去浙江、福建两省的买卖,只要有大明户籍的都能去,不论关内关外。

咱等着今年把这货弄到归化国去,凑够了钱就去一趟浙江,好好的瞅瞅。”

妥妥不花说着,船靠岸淮安府,他就要去换船了。

毕竟接下来他要直接走海路,从辽宁北上,直接抵达黑龙江。

松辽运河将会在五月开通,他得去试试水,好盘算以后的路线。

毕竟走松辽运河,远比他走陆路北上花销便宜太多了。

“松辽运河?那是什么?”方献夫被巴卑儿问。

而巴卑儿拿着一张地图,这是大明朝廷颁布的简略地图,只是简单的标绘地点和海岸走向,以及涂抹色块,让天下人看看大明究竟有多大。

军事作战根本用不上这玩意儿。

所以,巴卑儿很容易就买到了。

方献夫看了一眼,指了指辽宁和吉林、漠河之间的一条虚线运河:“这一段,去年其实就完工拦水试验了,今年是正式运营。

每年五月开始通航,一直到十月结冰之后分段停运。”

“就为了半年,你们挖了三百公里?”巴卑儿按照地图上标注的比例尺粗估一下,震撼得说不出话来。

“这玩意儿平日里只是承担内外东北的转运工作,惠及四周北山、安江、滨海、漠河、吉林、辽宁、顺化七省、都司。

如果有叛乱和战事,能直接从京师出兵,同时也很在夏季的时候转运粮食填补直隶的粮食储备。

现在直隶境内,粮仓数以万计,能够保证一亿人一年半的用度。

但朝廷显然不止这点想法,还在想办法进行配置调整,听陛下曾经放出豪言,准备筹备一亿人十年的口粮储备,哪怕哪天真的天灾连连了,也有足够的粮食应对灾难。

当然,相关的业务已经从户部剥离……算了,你也听不懂,你只需要知道,大明有能力让一亿人,维持一年半不生产,全力投入战争就行。”

方献夫本来还想吐槽一下皇帝对于户部的阉割,粮食这玩意儿朱厚照看得比谁都紧,官僚坚决不能碰,谁碰谁死!

这是底线。

不过代价是,有些地方需要粮食,但朝廷的粮食转运不到位。

国企臃肿且庞大,效率低下的言论,已经甚嚣尘上。

颇有后世那个时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