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廷和一听,有点恍惚。
王守仁在跟皇帝谈完之后,返回家中就把朱厚照的论点,华夏文明历史上三次大解构摘出来。
进行了系统性的增补和论述。
最后拿出了王炸。
《论三级文明大解构疏》,他根据华夏历代的文书传承,将文明体系进行了整合。
一级文明,即部落时代的血祭文化,包括萨满、泛灵等等崇拜,也就是彻头彻尾的鬼神崇拜。
典型的就是周礼定制以前的文明。
二级文明,即邦国联谊,血统论调,典型就是贵族就是好,外边一切都是垃圾,并且形成对于周围文明进行压制。
三级文明,即中央官制,不再以血统论调而是道德言论,道德言论只能约束上层,而不能约束下边的人。
在王守仁的眼中,大明还是处在第三级。
然后他推出了第四级的畅想,也就是人人都知礼,同时也人人都不会逾越法律的社会。
为此,他说:“观花有花,观花有物,知行当合一,不可分,不可易。
心贼如何破之?
知知谓法,行知谓术,知行谓道。”
杨廷和看着王守仁写的文章,也忍不住鼓掌。
朱厚照教出来的徒弟,神了!
王守仁之前的言论之中,对于思辨阐述太多了,而且偏于模糊。
毕竟文言通病,一般都不会将话说太死,需要人去思考。
但这一次,王守仁受到了朱厚照的影响,直接告诉世人,知行合一该怎么拆。
知知谓法,就是告诉你,你所知道的知识,是总结出来的经验,只是方法论。
那么你要践行这一条路,也就是行知,这是术,术就是办法,是手段,也就是办法。
那么你只是知道去做还不够,要把方法论结合手段一起去执行,根据实际情况去调整手段和方法论,要做到有机结合,也就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就是大道。
杨廷和回忆结束,不由得感慨:“王君斐然成就矣。”
“这是他的天资。”朱厚照点了点头,“理学的根基,有一部分歪了,而造成扭曲的,就是朱熹。他给的方法论,格物致知,对也不对。
王守仁能悟出知行合一,就是说明他本就有能力拨乱反正。
只是,他的徒弟,尤其是王艮,那小子出身太低,所以为人太过自负,所结交的徒弟,都是最近一段时间依靠军功和商事崛起的平民。
这群人需要话语权,所以他们会想办法搞出噱头来吸引人关注。
那么,怎么关注?无外乎用孟子言论,套用法家,再加一点心学,变成狂悖之徒,彻底引导社会风气从森严等级,朝着轻松开明迈进。
这会系统动摇国家统治根基。
毕竟国策累慢世俗,一次慢还能接受,但次次慢,则国必然思想混乱,最后崩溃。
既然如此,不如朕亲自来开这一条路,反正朕的威望足够,知识体系自成一派。
提前定一个大目标,一个新的方法论,让所有人都在这一条大道上狂奔。
虽然算不上融汇贯通,但朕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
朱厚照说这话,也不脸红。
杨廷和却没有吐槽。
因为身边的一切,都在昭示,朱厚照的阐天释道是对的。
只要将技术剥离出传统儒学范畴,给足时间和待遇,大明能还你一个惊喜。
有朱厚照的阐天释道作为托底,你看看这一年内,大明的工部读书人到底给大明带来了什么?
技术官僚啊!
集约体系之下一起发力,一年手搓发电机、电报机、照相机、甚至关于留声机其实也已经搞定了。
因为厚玻璃朱厚照也能造出来,那么只要稳定旋转刻纹的速度,就能将声波留在玻璃上。
播放的时候,重新旋转起来,声音也就能发出来了。
一切你看起来好像很高大上的玩意儿,清代以前的老祖宗们,其实都在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