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接下来的日子倒也充实,随着解缙的到来,以及几位朱元璋给他选择的大儒,关于学习经史、治国等方面的老师算是配齐了。
每天上午去府军前卫,下午去读书,偶尔琢磨点工商业发展的事情,这样难得平静的日子过了一阵子,很快,变故就来了。
这一日,来自高丽的使团漂洋过海而至,照例随从安排在朝天宫,使团的重要成员则是在大天界寺住宿。
因为知晓高丽国内事情的前因后果,所以朱雄英也受了太子朱标的委托,前来大天界寺与高丽国恭让王的世子王奭来谈谈,两人年纪都不大,私下沟通起来还方便一些。
“大明的虞王要来见我?”
当听到侍从的传话时,王奭先是一怔,旋即连忙说道:“这如何使得?还是我去拜见虞王吧。”
王奭的反应,除了有求于大明本身以外,重要的是,按照礼仪制度,他的级别是比朱雄英低一级的。
这里有个说法,那就是在大明这里,高丽国王是亲王级别,洪武初年双方确定宗藩关系的时候,对于高丽使臣请赐本国朝贺仪注、祭服制度的要求,大明是很慷慨的,共颁赐恭愍王衮冕祭服和朝服两套冠服。
按照大明制度,能够穿冕服的人仅限于皇帝、太子和亲王,其他人参与典礼只能头戴梁冠不得服冕,而衮冕分为两个等级,皇帝衮冕十二旒十二章,太子和亲王衮冕九旒九章,恭愍王衮冕就是跟大明亲王一个级别的九旒九章,同时颁给他的国王印绶也是和明朝亲王相同的龟纽金印,而同为藩属的安南和琉球,则是郡王级的驼纽涂金银印。
而如果历史线没有改动,李成桂篡位成功的话,那么朝鲜国王则会被降等级,从亲王级别降低到郡王级别但享受亲王待遇.这显然是对于李成桂擅自篡位在礼仪上的惩罚,你说有什么实际作用,那确实没有,但李成桂又需要大明的认可,所以心里膈应不膈应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不过,眼下这件事情尚未发生,所以身为郡王的高丽国王世子王奭,其实是郡王,按照礼制是不能让身为亲王的朱雄英主动拜访的,再加上高丽是藩属国,大明是宗主国,这就更让他觉得别扭了。
不过,还没等王奭多想,敲门声就响起来了。
当朱雄英踏入房间的那一刻,就见到王奭猛地站起身来,眼中闪烁着激动的神情。
显然,他也知道这次会面对于高丽王室的重要性,说是救命稻草就不为过。
看着眼前高大英俊的年轻人,王奭连忙率先行礼。
“世子远道而来,辛苦了。”朱雄英先开了口,语气中透露出难得的温和。
其实高丽使团走海路来这件事,还是让朱雄英挺吃惊的,因为这个时代从高丽国内到大明,一般都是走跨越鸭绿江进入辽东的陆路,因为陆路的安全性,是明显比水路要高得多的。
洪武五年郑梦周的出使就是一个真实案例,当时郑梦周被任命为书状官随洪师范出使明朝,祝贺明军平定四川,并请求明朝下赐乐器、同意高丽人留学明朝国子监,然而使团在海中遭遇飓风,包括洪师范在内的三十九名使团成员被淹死,郑梦周等百余人人漂到嘉兴地界的岩岛得以幸存,岛上没有农作物,附近的动物和鱼类也很快捕杀干净,到了最后一行人全靠吃土为生字面意思上的“吃土”,就是吃岛上的障泥,在郑梦周差点被饿死的时候,他们才被明军驻守沿海的卫所百户官带人救了。
而且秋天正是海上容易起飓风的时候,所以,王奭是真的冒着生命危险来大明的,他的紧迫程度也由此可见一斑。
“不辛苦,能见到殿下,是在下的荣幸。”
王奭再次躬身行礼,态度极为恭敬,他的汉语说的很好,沟通起来基本没有障碍,甚至朱雄英怀疑在某些典故辞藻方面,他比自己还明白。
两人寒暄过后,便坐了下来,王奭很直白,实际上他也没有再拖延的底气了,这次就是来大明求救的,他直接说道:“殿下,上国有句古话,叫做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如今李成桂日夜谋划着篡夺王位,我与父王万般无奈,只得前来求助于上国,还望殿下垂怜。”
朱雄英听闻此言,眉头微皱,神色变得严肃起来。
他深知高丽国内的动荡局势,也明白王奭此行的紧迫性,以及高丽稳定对于大明征日计划重要性。
但问题是,大明真的不好直接派兵插手。
朱雄英沉思片刻,缓缓开口道:“世子,高丽是大明的藩属国,两国历来交好,如今藩属国遭遇困境,大明自然不会坐视不理。”
王奭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感激之情,连忙躬身道:“多谢殿下,高丽全体臣民都将铭记大明的恩情。”
朱雄英摆了摆手,示意王奭不必多礼,他继续说道:“陛下当年有言,若汉、唐之夷彼,隋君之伐东,在朕之今日,非诈侮于我,安敢违上帝而劳扰生民者乎?故高丽自甸侯绥服之外不治,令土人主之,欲体天道以行仁,惟欲民安,不劳夷民,如今大动兵戈,便是高丽国王请兵,可终究内乱未生,不免令其他藩属国惴惴难安。”
王奭听明白了朱雄英的意思,朱元璋当年给高丽国王的圣旨里面的话,其实只是一个引子,虽然朱元璋从以往隋炀帝失败的教训中得到启发,不想直接介入高丽内部事务,但不代表必要的时候大明不能介入.国书都可以随时撕毁,何况是一封多年前圣旨里的话呢?
说到底,还是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个方面,朱雄英没主动提,但王奭清楚,那就是大明出兵的动力不足,因为北元已经被打解体了,高丽无论换哪个国王上位,最终都得臣服于大明,没得选,而双方的宗藩关系最多是冷一些还是热一些的区别,没有本质变化。
而出兵这个选项,是要花钱的,也是要死人的。
大明的钱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这钱也不能指望高丽出至少明军占领高丽国都之前,高丽国库里的钱都在李成桂手里,是没法当军饷发给明军的,而且大明也干不出劫掠藩属国国库这种事情,毕竟高丽确实没多少钱,而哪怕高丽真的自愿或被自愿出这笔军费,最后也是靠压榨高丽百姓得来的,强迫高丽出军费,大概率换来的结果就是国内烽烟四起,明军没准还得再来一趟,情况更糟。
而不往远了想,甚至不考虑钱的问题,就单说出兵本身,也有很大的顾虑,也就是朱雄英话语里的第二个方面,即出兵高丽对于宗藩体系的破坏。
这种事情其实可以参考朱雄英记忆里的波匈事件,作为大国,不管是否应卫星国的要求出兵平乱,在该国国内百姓以及其他国家眼里,都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约等于你在家坐着看电视,身强体壮的邻居直接破门而入把你家里人揍了一顿。
这会让周边的藩属国彻底失去安全感,谁能保证大明有了第一次就没有第二次呢?第一个轮到高丽,高丽是应邀出兵,那第二个是不是就轮到安南,到时候大明伪造一封信件也“应邀出兵”了呢?
而且,最重要的顾虑是,李成桂真的不太好打。
李成桂严格意义上讲是高丽裔元朝人,本是元朝达鲁花赤李子春的嫡长子,李成桂与其父帮助高丽恭愍王夺取双城总管府后归附高丽,后来与元朝、红巾军、倭寇、女真等势力作战,战功显赫不断获得提拔.当年红巾军二十万军队北伐,在进攻大都失败后向北进入辽东,渡过鸭绿江攻入高丽境内,攻破了高丽国都开京,恭愍王被迫南迁,而高丽人同样倾国之力集结了二十万军队反攻,开京攻防战,李成桂就是第一个登上城头的。
而面对拥有大量骑兵的辽东北元势力,李成桂也打出了威名,当初纳哈出来收复被高丽侵占的三散、忽面之地,高丽东北面都指挥使郑晖兵败,李成桂代替其职位经略东北,不仅与纳哈出交战取得胜利,而且一鼓作气渡过鸭绿江攻打东宁府,北元东宁府同知李吾鲁帖木儿逃往于罗山城,李成桂继续进军攻取辽阳,俘虏平章金伯颜等人后才班师回国。
作为北元的辽阳行省丞相纳哈出,实际上的一方诸侯,纳哈出也被李成桂的战斗力所折服,曾向高丽使臣问及李成桂的情况,并称赞他“年少而用兵如神,真天才也,将任大事于尔国矣”。
而且李成桂后来被调往南方长期对抗倭寇,洪武十三年的时候大股在日本南北朝战争中归属于南朝一方的倭寇,绕过了李成桂的防区登陆高丽,入尚州、焚善州、侵京山、屠咸阳、攻云峰,高丽方面阵亡了朴修敬、裴彦两名元帅,而裴克廉等九名率军来清剿的元帅都被这股倭寇打败,高丽朝臣惊叹“三道沿海之地萧然一空,自有倭患,未有如此之比”,最后还是李成桂临危受命,被任命为杨广、全罗、庆尚三道都指挥使,在云峰荒山与倭寇激战以少胜多取得大捷。
所以,李成桂及其部下,绝对不是什么可以随意拿捏的土鸡瓦狗,相反,都是完整地经历了从元末战乱到现在一系列战争,打了二十多年仗的老行伍,战斗力比起北元军队来绝对不会差到哪去,这也是前任高丽国王竟然敢进攻辽东的原因。
而高丽目前总人口六百多万,全国军队四十多万,其中地方部队占比约一半,高丽国内能够野战的机动兵团基本都在李成桂的麾下,作为元朝以前的养马地,高丽优良战马相当多,现在李成桂拥有至少五万以上的纯骑兵,再加上十二万到十三万的步兵,披甲率可能不如明军,也没有什么火器.但这将近二十万的野战兵力,基本都是经历过战争的,论战斗力绝对不差,不是一个可以小觑的对手,正因如此李成桂才有谋朝篡位的底气。
所以,如果真的跟高丽爆发全面战争,从陆路进攻的话,至少要做好再打一次攻灭纳哈出势力那种规模的战役准备,成本是非常高的,不到万不得已,大明绝对不会选择直接出兵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