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依梦的知识储备大致有了一定的框架,那就是宇宙两面性、微观世界、宇宙呼吸、虫洞等等。
这些框架所延伸出来的更多宇宙知识盲区,自己和超体会慢慢搞清楚的,这些都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
最难的恐怕还是想象力了,因为她要从无根无源的想象中,把已知世界推倒重来,重新刷新对宇宙的认知,才能探寻宇宙的真相。
但是想象力并不是说有就有的,它的出现需要灵感的指引。
……
关于灵感,依梦也明白了一些道理,她认为,人的灵感来源于两方面的行为:
第一,灵感来源于到处走走。
她发现,人的大脑喜欢猎奇新事物,一些新奇的事物可以迅速激发大脑的活跃度,促进灵感的滋生。
有时候大脑灵光一现,人就会幡然醒悟,并想通一些事情,再加上逻辑思维的加持,新的思潮将如滔滔江水一般,涌上心头。
而这一点并不是依梦独有的特征,它是人类个体的共同特征,只不过有的人想象力丰富,有的人想象力不那么丰富罢了。
孔子周游列国的事迹有明文记载,这件事大概率是事实,既然是事实,我们可以想一想,他为何这么做?
孔子有上千门徒,他本可以在一个地方传道授业解惑、并安享晚年,但他却选择了周游列国去传播自己的思想,通过周游列国,他让自己的思想和学说变得更加合理,也让等级制度建构得更为完善。
不得不说,周游列国,确实让他能见识到世间百态,也认识到治理国家真正的方法,儒家学说在面对“尸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残酷社会景象,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依梦认为,倘若仅仅待在一个地方闭门造车的话,那么儒家学说的一些道理未必能够深入人心,也未必能让后人广为传颂。
诸葛孔明在出山之前也是经常云游四方,广结益友,他也认为,书中的知识固然重要,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人要把所学的东西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自己的认知。
宋朝的沈括所写的的《梦溪笔谈》,也是自己生平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
像沈括这种在历史上被贬的文人不胜枚举,而只有像他这样的人,才能写出流传百世的文章,因为真正见识到了山川美景、体会到了世态炎凉,才能把人间世事描写的更为纯粹。
因此,依梦坚持认为,灵感来自于到处走走,她以后要继续探索宇宙,去见识大千世界,去领略不同风光、去体会不同的风土人情,只有这样,她才能思维发散、视野开阔,捕捉到超脱现实世界的灵感。
第二,灵感来源于安静地读书。
静能出慧,有句话说得好: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内心的宁静对于大脑的洗礼和冥想都很重要。
如果一个人的内心不能远离嘈杂的世界,摆脱世俗的纷扰,走出烦躁的情绪,那么他就会一直处于精神内耗状态,显得疲惫不堪,灵感更无法显现。
因为灵感是一切想象的灵魂,通过安静的读书,能让我们领略到不同人的观点和见识,甚至窥见到不同人稀奇古怪的幻想。
这样既能满足大脑的猎奇心理,又能放松身心,享受生活,不用出门也能见识到世界的另一面,何乐而不为?
如果到处走走是大脑动态体现的话,那么安静读书就一定是大脑的静态展示,这一静一动,可使大脑思维活跃,并摆脱疲惫的状态。
依梦决定,她要通过这一静一动的生活爱好来充实自己,让灵感和想象力在自己大脑里自由翱翔。
依梦本身就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女孩,只不过,太空游荡时期所面临的层出不穷地危险和威胁、沉重地压力和责任,使她很少有时间享受生活、激发灵感。
而现在不一样了,银河系暂时还没遇到更强大的对手,她终于可以走上自己想要的道路了。
她喜欢汪星人,除了八大长老在生日那天送给自己的那些宠物狗之外,她还在从怀蓝星买来了几十只不同品种的狗,把它们养在女神星,时时刻刻陪伴自己。
她也喜欢读书,她让超体收纳了从人类诞生那天起所流传下来的所有书籍,并建造一座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以供自己阅读。
她也从小喜欢旅行和探索,如果想出去看看,她就会乘坐超体飞船离开女神星,进行第N次太空游荡,对银河系或者其他河外星系进行深度探索。
现在的太空游荡,跟以往也大不一样,以往的太空游荡一直处于紧张、刺激的状态以及危险的边缘、现在的她,不再有那种危机之感了,心里只有平和、新奇和美好。
这几年,依梦走到了很多河外星系,如仙女座星系、三角座座星系以及大小麦哲伦星系,每走过一个地方,就会见到不一样的风景,没见一处风景,就会有一些新的见解和认识。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