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九坐在一旁也不问别的,只问每个人三个问题,京兵猜对了一半,问出身是其中一个问题,之后的两个问题却是各有不同。
此时有位京兵来到了宋九面前,宋九将此人看了看,长得高大,有点儿憨头憨脑的。
宋九问其出身来历,对方带着北地口音,官语说得不够流利,还有些腼腆,摸了摸后脑勺,说自己是庄户出身,早在三年前在地方军军营里时,朝中官员去赈灾,他立了功,才得以提携来了京师营。
眼前京兵的来历与众多京兵不相差,而经过宋九问过这么多的京兵后发现一个问题,终于理解秦义敬为何能在京师营里策反。
这些京兵除了历练的官宦子弟外,大多人是在各地方军营里立了功被提拔的。
京师营在天子脚下,营中京兵最容易得以重用,一旦功夫突出被挑选上,幸运的可入宫成禁卫军,差点儿也能混过京城守城军。
除此之外,京兵若执行任务,下去地方军营也会受到恭敬和看重。
所以京师营就像天下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郎有机会进入国子监是一个道理。
而这些京兵因各自的际遇不同,他们能入京师营多少有些京官的靠山或是当初有过知遇之恩的原因。
而秦义敬策反的这些京兵,正是秦义敬借着京师营挑选京兵的这一规章,这些年暗中利用职权或者利用自己的学生,在各地地方军军营里挑选出色的推荐入京师营,从而培养出自己的势力。
所以在秦义敬造反的时候,京师营即使有兵符在,仍旧一盘散沙也是这么一个原因。
读书郎之中,也有拜大儒为师成为得意门生的,可是文人的嘴,狠辣的心,如秦义敬这样叛出师门,还反将师门刘氏一族陷害的,这种情况反而更容易在文人中出现。
在军营里,地方军营里出来的这些京兵却是粗糙得多,也有些一根筋,往大了说是讲义气,往小里来说,容易被人挟恩图报。
宋九问眼前京兵的来历,便知他突然被说动的把柄在哪儿,从而反思起这京师营挑选京兵的规章是否合理。
宋九借着听人心声的先机,顺着对方的话问,不过两三句,就知道此人有没有参与这一次的叛乱。
甚至宋九还在这些花名册上将他们入京师营的原由也一并写了进去。
记录的文官不知护国夫人的用意,倒也知道花名册不能随意给人看到,于是记录时非常的小心。
宋九就这样在京师营里忙碌了三日,终于将花名册整理出来,宋九也借着这三日在京师营的功夫,将营中规章军法仔细看过,熟记于心后,开始在规章上提出一些建议,写成折子,派府卫给太子送了去。
至于京师营里那些攀亲带故没有功勋却还能在营中当官的官宦子弟,宋九直接在折子里提出罢免。
若想京师营将来成为玄阳城的一道守护屏障,这一次就得狠狠心,真正发挥京师营的威力。
将来再加上新建的神机营,将是天子脚下最好的守护兵。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