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本打算这次从江东战场上回来,就直接宣布立曹丕为嗣子。
但曹丕如此表现,实在是说不过去。
数万大军去了江东,仗也没打就回来了,就连全军的将士都会对曹丕有所非议。
虽然曹操此时心中的嗣子人选仍然是曹丕,但他也只能再等一等。
日后有了合适的机会,或是曹丕有了什么特殊的表现,然后才能再宣布嗣子一事。
对于荀攸的死,曹操有种无以言表的感觉。
荀攸是曹操麾下数一数二的谋士,当年在曹操讨伐各路诸侯当中,荀攸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但自从荀彧死了之后,荀攸与曹操的关系就变得日益疏远起来。
曹操杀了崔氏,荀攸还特意跑过来跟曹操大吵了一顿。
曹操知道自己跟荀攸的关系再也回不到过去了,虽然对他动了杀机,却又不忍心下手。
而且荀攸曾经为曹操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果曹操把这样一个功臣给杀了,也无法向天下人交代。
这次讨伐江东,荀攸意外地死在了征战的途中,曹操虽然心下有些惋惜,但也感到了几分快慰。
既然你荀攸对我意见很大,又不能再为我所用,那你再活着也没什么意义了,反倒是死了才能让人安心。
曹丕走了之后,曹操感到有些奇怪,又坐在那里兀自沉吟起来。
以前曹丕并不是个很健谈的人,更不懂什么兵法,可这次找他谈话,他竟然屡屡引用兵法。
难道他最近也开始读兵书了?
这也不太可能啊!
自己这几个儿子,从小看着他们长大的,自己对他们的个人喜好太了解了。
曹丕的确比较喜欢读书,但也是读一些经史子集。
曹彰从来不爱读书,让他读书比登天都难。
曹植也十分喜欢读书,但也只是读一些诗词歌赋。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曹丕不可能一下子就改变了自己的个人喜好。
那么他是如何能说出那番话来的呢?
曹操把曹丕身边的人琢磨了一遍,最后把目标锁定在一个人身上。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给曹丕出谋划策的司马懿。
目前支持曹丕当嗣子的主要有贾诩、崔琰、司马懿、陈群、桓阶、邢颐、吴质等人。
这些人当中,善于审时度势、运筹帷幄的只有两个,一个是贾诩,一个就是司马懿。
贾诩已经年近七旬,早就阖门自守、退无私交了。
但司马懿却还年轻,如今他才不过三十几岁,还是有很大的政治抱负的。
一人说话全有理,二人说话见高低。
曹操觉得要想了解战场的真实情况,不能光听曹丕的一面之词,还应该听一听其他人的描述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