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昭在邺城,荀彧在许昌,两个人并不在同一个地方,也很难见上一面。
于是董昭便给荀彧写了封信,在信中详细阐述了曹操这些年来的丰功伟绩,并想拥护他进爵魏公。
董昭在信上并没有询问荀彧的想法,似乎只是想让他知道这件事。
荀彧看完了之后,却产生了很多联想。
他觉得这件事并非表面看上去的那么简单,很有可能曹操是想谋朝篡位了,这只是一个铺垫。
如果曹操改朝换代当了皇帝的话,那么荀彧是一定没什么好下场的。
前不久他才刚反对刘协赐予曹操剑履上殿的权利,这件事也深深地得罪了曹操。
再加上之前的种种积怨,荀彧觉得曹操一旦称帝的话,肯定会对他不利,至少他不会有目前的职位和待遇。
荀彧深思熟虑了一番之后,给董昭回了封信,信中并没有直接反对曹操进爵魏公,只是说不宜如此。
至于为什么不宜如此,荀彧也没有详细地说明,只是似是而非地讲了一些大道理。
荀彧认为这样做既不会得罪曹操,也没有支持董昭的做法,算是一个权宜之计。
但荀彧却万万没有料到,董昭接到了他的回信之后,便将其大做文章,在满朝文武之中奔走相告,说荀彧不同意曹操进爵魏公。
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曹操的耳朵里,也使得曹操对荀彧的意见更大了。
曹操觉得他与荀彧之间,已经到了不得不做个了断的时候了。
建安十七年十月,曹操再次亲自率军出征,前往濡须口去攻打孙权。
途中曹操又上表刘协,要求荀彧过来劳军。
荀彧来了之后,曹操又强行把荀彧留在了军中,让他担任此次东征的谋士。
荀彧这些年来一直呆在许昌朝廷,并没有出过远门,更不适应南方的气候,没几天便病倒了。
曹操并没有难为荀彧,让他留在寿春养病,自己则是带兵前往了濡须。
这一日,荀彧正在榻上歇息,突然进来了一个侍卫。
“荀大人,这是曹丞相送给您的!”侍卫说道。
荀彧抬眼一看,原来是个盛装饭食的器物,再一打开,里面竟然空无一物。
荀彧顿时心头一凛,心下琢磨着曹操这般做法到底是什么意思。
其实曹操此时的心情很复杂,也很矛盾。
荀彧是当年最早投奔曹操的人,也是德高望重、举足轻重的人物,还为曹操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官渡之战,在曹操弹尽粮绝、穷途末路,想让荀彧给他个台阶下的时候,荀彧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劝曹操坚决不能退兵。
多年以来,这件事一直令曹操耿耿于怀。
曹操深知当年的官渡之战,并不是他曹操多么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也不是袁绍多么优柔寡断、外宽内忌,而完全是运气,或是天意。
如果刘备不逃往荆州,如果颜良不离奇阵亡,如果许攸不背叛袁绍,如果张郃、高览不临阵倒戈……
曹操就根本不可能会以弱胜强、反败为胜。
这些因素缺一不可,而每一个因素都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
换句话说,曹操如果运气不是出奇的好,他就不会赢得官渡之战。
那么曹操若是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