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上午,陆诚等人刚从地里回来,就见钟跃民、郑侗、宁伟三人,已经等在了知青点门口。
“诚哥,奎勇,你们可算是回来了。我们仨可都等你们老半天了。”
“跃民、郑侗,你们来之前怎么不提前说一声?”
“昨天我们去上工的时候,也没见你们上工,也没法通知你们。行了行了,快给我们倒碗热水。跑了30多里地,肚子里的食儿都没了,又累又渴又饿的。”
“合着你们是来蹭饭的,行,丽娟,慧玲,你们去做饭,今天他们三个吃的口粮算我的,回头我给补上。”
“诚哥,还说什么补不补的?大家都是知青,串门儿的时候蹭顿饭也是正常的。”
钟跃民闻言,立刻开始恭维:“这位女同学真是够大气,一看就很有涵养,谢谢您嘞。我饭量可是不小,能管饱吗?”
“那还能让你们饿着肚子回去不成?行了行了,进屋坐吧。”
老乡见老乡,闲话一箩筐。
“跃民、郑侗,你们比我们早来两天,那边是什么情况?”
“都一样呗,唯一的区别就是我们那儿男多女少,你们这儿女多男少。对了,知青办给你们分了多少粮食?”
“一千六百斤,怎么了?”
“我们的只有八百斤,我说怎么感觉不对劲儿。就这么点儿粮食,怎么可能够我们撑到麦收的?回头我就去找村支书常贵,竟然敢克扣我们的粮食,实在是太可恨了。”
“对,必须找他要回我们的粮食,他要是不给,我们就去县里闹。竟然直接扣了我们一半儿粮食。”
其实,在知青们下乡之后,各个地方的知青办,都会给知青们配发半年的粮食。
那些知青们大都没干过农活,需要用几个月的时间去适应,这半年的粮食,也是为了让他们度过适应期。
等到过了半年之后,他们就需要跟着生产队一起劳作,一起计算工分,年底按照工分分配粮食。
同样是下乡的知青,不同地方的待遇也是不同的。
如果是被分配在建设兵团或者农场,知青们的待遇就好很多,有食堂,有分配服装,每年还会安排探亲假,报销来往的车票等等。
至于分到村子里的这些知青,就只有半年的粮食,过年的时候想要回家,还需要自掏腰包购买车票,甚至村大队可能还不批假。
而且,就算都是下到村子里,南北方的待遇也是不一样的。
淮河以南的地区,由于粮食的产量比较高,地方的粮食配额也是比较高的,有些地方每人的粮食配额达到了380斤。
像陕北这些地方由于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低,普通工人的粮食配额,也就是每年300斤。
知青们按照半年的标准分配,每人能够分配到160斤粮食,已经算是比较照顾的了。
不过,下乡的知青们都是一些十七八岁的年轻人,通常饭量都不小,每人每天一斤粮食,又没有什么油水,还需要从事劳动,基本也都是吃不饱的。
像陆诚和李奎勇这样身强体壮的,胃口就更大了。
很快,饭菜被端上桌,虽然都是最普通的玉米面窝头,白菜炖土豆,可钟跃民、郑侗、宁伟三人都是吃的狼吞虎咽。
一旁的李奎勇又给钟跃民递了一个窝头:“你们慢点吃,又不给你们抢。看看你们三个,像饿死鬼投胎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