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洪武大帝的角度来说,淮西和浙东这两派斗得越狠,他的位置越稳。
当然,这种斗争,得在合理的控制范围内。双方既要有一定的内斗,但同时也得一起努力做事。
就这样,按照这个方针,接下来的几年里,浙东和淮西这两帮人,虽然彼此之间看着对方都不太顺眼,但还是一起干活。
有洪武大帝在上面压着,大家也不敢斗得太厉害,反倒是合作更多一点。
就这样,过了几年之后,第一个改变出现了。
公元1363年,鄱阳湖之战爆发。这场大战结束之后,洪武大帝彻底战胜了陈友谅。
而且,陈友谅本人死在了战争当中,他的长子也被洪武大帝活捉。所以再之后,洪武大帝只用了短短半年时间,就彻底鲸吞了陈友谅的全部地盘,一跃成为整个南方最大的起义军势力。
陈友谅的败亡,彻底改变了洪武大帝阵营的一切。
要知道,在这之前,洪武大帝的地盘,只是局限于以南京为核心的一部分区域而已。
不管是地盘大小,还是统治人数,洪武大帝都远不如陈友谅。所以,在鄱阳湖大战结束之前,洪武大帝自己也没想到,自己迅速吞并陈友谅的所有地盘!
而接下来,在吞并陈友谅地盘期间,一个新的问题就出现。这个问题就是,洪武大帝手下的文治官员,又不够了。
要知道,当时陈友谅麾下的人员规模,数倍于洪武大帝。
军队这边,洪武大帝可以把陈友谅的军队打乱重分,整编到自己队伍里。但是在地方上,就算一个县派十个文官,那整个陈友谅的地盘,依然需要上千个中下层文官!
这么多文官,洪武大帝上哪里找去?
所以没有办法,当时的洪武大帝,注定不可能对这些地盘,进行彻底的清洗。他只能选择招抚,继续任用原属于陈友谅麾下的地方官。
好在陈友谅本人也是篡位上去的,这些地方官本来也不太服他。在洪武大帝本人表现出足够的善意之后,他们很快就向大明臣服了。
可是再之后,当这些地方官进入洪武大帝麾下之后,他们却忽然发现,原来洪武大帝麾下的官员,也并不是铁板一块,他们也分成了淮西和浙东这两个团体。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得站队。
那么接下来,这些投靠过来的官员,就必须得选一派站队,这样才能站稳脚跟。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大部分的官员,都选择了浙东这一派。他们未必想要明确结党,但读书人的本能,还是让他们选择了更有文化的浙东派,作为自己的依附对象。
就这样,浙东派迅速获得了大量的有生力量。
更关键的是,接下来,因为陈友谅的败亡,洪武大帝成了南方最大的起义军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