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一千三百二十章 留任一届(1 / 2)

时间进入三月后,朝廷开始全面运转,除了最大的税制改革外,朝廷也没有其他变化,完全按照摄政王时代的体制运转。

不过韦见素正式提出了退仕请求,他把李邺扶上了帝位,决定功成身退了。

韦见素已经六十五岁了,再做一届到七十岁,也不是不可以,但按照他和李岱的约定,他是接任李岱右相,一旦李邺上位登基,那就要把右相之位让给李泌,他可以继续出任辅相。

可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韦见素已经不想再任辅相,索性功成身退,他也能在家里安享晚年。

更重要是,他比较保守,已经不太适应李邺锐意进取的风格,比如这次对南诏动兵,韦见素就坚决反对,两线同时开战虽不是禁忌,但也绝不是稳健之策。

李邺还是不顾他的反对,强行出兵了,让韦见素十分沮丧。

上午时分,李邺在城外一片试验田内兴致勃巡视早稻的生长情况,试验田是农学院的试验地,今天一月,李邺登基后不久,便将农学从工学中分离出来,单独成立农学院,隶属于司农寺,然后又把工学再一分为二,成立工学院和军器学院,工学院隶属于少府寺,军器学院隶属于军器监。

但这只是教育改革第一步,按照他的思路,他要设立县学、州学和太学三级教育制度,县学九年,学习儒学和百家诸子。

州学就开始分化了,分为文学和算学,算学里面包括数学、天文地理、农学、基础工学等等。

太学就更多了,文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兵学院、法学院、造船航海学院等等,李邺准备建立九大学院。

但这需要时间来一步步落实,一方面是师资力量不够,另一方面需要整个社会逐步接受。

但大唐是开放的王朝,海纳百川,接受李邺的教育改革,一点问题都没有,关键还是师资不足,从明年开始,李邺就准备开始改革县学和州学了。

他准备让自己父亲李岱来负责这一块,父亲虽然是太上皇,但他还是稍微年轻了一点,他还想做点事,那么由他负责教育改革最适合,成立一个教育委员会,直接向自己负责。

农学院的水稻试验田有三百亩,全部种植了交州早稻,今天交州稻继续在南方各地试验种植,李邺却考虑在关中试一试,现在还处于历史上的温暖时期,要到九百年前后才渐渐进入小冰期,距离现在还有一百多年。

现在的关中比后世关中温暖湿润得多,如果试验双季稻能成功,那么关中每年的粮食产量可以增加三成。

这对不断增加的关中人口,意义非同寻常。

试验田长势不错,郁郁葱葱,可以看见远处有老农在施肥。

“杨院正,你觉得早稻能种成吗?”

农学院的院正叫做杨淼,原是司农寺丞,做了三十年司农寺的官员,各种农作物经验丰富,也算是老把式了。

他点点头道:“回禀陛下,从生长情况来看,目前很顺利,微臣认为基本上能种成,关键是看产量,如果产量还可以,哪怕是和冬小麦持平,微臣都认为有推广的价值,至少冬天就空出来了,让土壤休息过冬,对保护土壤墒情很有好处,另外,种子用量也比小麦少三成,这一点对农民很重要。

“但它用水量很多!”李邺提醒道。

“这倒是,如果真正决定推广双季稻,关中的水利建设还得加强,另外,全面推广用煤,对保护渭水和泾水上游的森林非常有利,这两年渭水和泾水的流量都明显增加,对关中农业有明显的好处。”

李邺点点头笑道:“等它开始收获的时候通知朕,朕再来亲自看一看。”

“微臣遵旨!”

从城外视察回来,已经快到中午了,通事舍人韦皋在门口道:“陛下,韦相国求见!”

李邺从窗户看了看远处大钟时间,快到中午了,他便对韦皋笑道:“请韦相国进来,再去通知丹凤酒楼,今天中午朕要过去,两个人。”

韦皋匆匆去了,不多时,韦见素走进来,把一份报告放在桌上。

“陛下,这是今年科举的报名情况,超过了十万人,盛况空前,大唐彻底统一了。”